近日,在微博和各大论坛上流传着这么一个实验:有网友将娃哈哈营养快线倒入一个瓷盘,一夜之后,饮料被阴干,居然只剩下一层白色的胶状物,于是怀疑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剂。
据了解,营养快线是娃哈哈公司主打的产品之一,此番陷入“乳胶门”事件, 因此被众多网友所关注。
昨晚,娃哈哈正式回应“乳胶门”事件:包括牛奶在内的含乳饮品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在水分挥干后呈现凝胶态,属于正常现象。产品是安全的。
市面上的含乳产品,都会出现“胶状物”
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李言郡说,牛奶及含乳饮品在挥发尽水分后都会通过蛋白质的凝乳形成胶状物。为进一步了解,记者收集了市面上包括牛奶在内的15种含乳饮品和营养快线进行实验比对。记者通过实验发现,这15种产品包含市面上各大乳类产品品牌,种类包含纯牛奶、酸奶等含乳饮品。
结果是,所有实验的样品,包括牛奶,全部在挥发干水分后出现了同样的胶状物。
难道说,市面上包括牛奶在内的所有含乳产品都有问题?
“这明显不可能。” 有关专家对记者说,“含乳饮品最后凝固的主要是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如果一瓶牛奶一经挥发,啥都没了,那样就不会有奶粉了,消费者也不乐意啊,还不如买瓶矿泉水。”
通过实验图片对比,记者发现,牛奶中水分挥发后确实变成了一层“胶状物”,而酸奶干燥后的“胶状物”比牛奶更厚。
对此,记者联系了浙江大学食品与生物学院副院长叶兴乾教授。
“网上关于营养快线的实验我也看了,这本来就是个自然现象,例如豆腐皮、酸奶、肉冻等都是利用蛋白质的凝胶性能制造出来的,其他含牛奶的产品也肯定如此。” 叶兴乾表示,含乳饮料中出现蛋白的乳胶物质这根本不值得质疑,网友的这种传播,容易让乳产品被消费者所误解,造成人心恐慌。
记者查阅了一些资料,例如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对生乳的要求就必须100g的产品中蛋白质≥2.8g,脂肪≥3.1g,非脂乳固体≥8.1g等,这些都可能在某种条件下凝聚形成白色“胶状物”。
这证明,含乳类产品挥发尽水分之后形成“胶状物”,这并不值得质疑。
对此,娃哈哈研究院的专家郭晓风博士从食品科学的角度解释了这种凝胶现象的机理:牛奶蛋白含有大量的疏水基团,当奶液在生产过程中被加热时,疏水作用使得蛋白发生聚集形成疏松的凝胶网络,在失水后形成半透明膜。牛奶蛋白中含有大量的半胱氨酸和胱氨酸等氨基酸,在加热时产生聚合,在冷却时形成连续的共价网络结构,在失水(烘干或阴干)后形成半透明膜(卵清蛋白、乳清蛋白和β-乳球蛋白凝胶成膜就属于这个类型)。由于营养快线产品牛奶蛋白含量较高,因此其脱水后成胶是一种正常的蛋白质凝胶现象。
“胶状物”里有食品添加剂,但绝无安全性问题
有网友对“胶状物”最担忧的,就是这会不会都是食品添加剂,而一旦涉及食品添加剂,往往都有“谈虎色变”的感觉。
记者走访了杭州一些超市和商场,发现含乳类的产品或多或少都有这食品添加剂的成分在里面。例如营养快线、优酸乳、真果粒等产品均在配料表一栏中均标识出了产品所包括的食品添加剂。
另外一些专门针对儿童市场的乳产品,同样还包含有食品添加剂的成分。世纪联华一位销售酸奶的经理说,这些添加剂都是符合国家规定的,没有添加剂的酸奶肯定不好喝,而且找都找不到。
娃哈哈质量监控部部长赵允告诉记者,关于营养快线“胶状体”的成分,消费者绝对可以放心,并出示了一份数据:快线胶状物不计水分含量,主要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包括蔗糖、乳糖、果糖等,占比65-75%,其次是蛋白质和脂肪,各占10%左右。其次是矿物质、维生素,占比5%左右。
营养快线中使用的是羧甲基纤维素钠、瓜尔胶和黄原胶,它们都是食品上常用的“食用胶”。实际上,它们除了作为食品添加剂起到稳定蛋白质的“功能”作用外,本身还是膳食纤维,没有安全性方面的问题,在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组(JECFA)和中国的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中,都没有使用限量,可以“按照需求使用”。另外所强化的维生素如维生素E 、烟酰胺、矿物质如锌、氨基酸如牛磺酸等都是人体所必需的的营养素。
“很多食品中都含有添加剂,这是国际规定允许的,很多出问题的食品,并非添加剂出了问题,而是擅自添加了非食用物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合法使用并且在产品标签上真实予以标注,而这些营养快线全部都做到了。” 赵允说。
关于营养快线标签上的添加剂,娃哈哈在向媒体提供的《公开声明》上说:我司“营养快线”的标签完全按照最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要求执行。添加剂的使用也完全符合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备》的要求,且都按照国家规定在各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了备案,“营养快线”产品标签及配方中所使用的添加剂及含量是完全符合国家各级安全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