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饮料网讯 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白酒知名品牌郎酒近日遭遇“勾兑门”事件,是诬陷还是真有其事?而无独有偶,上世纪九十年代名噪一时的秦池酒厂,在曝出白酒勾兑丑闻后,因无法支付高额的广告费而被“压垮”,最终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今日郎酒欲走秦池酒厂“老路”吗?
据中国食品饮料网了解到,在酱香白酒主产地贵州仁怀,多家酿酒作坊称郎酒厂曾经在他们那里收购散酒,价格在15元-16元/斤。相关媒体透露,春节前,郎酒厂派灌车赴仁怀收酒,自己的车不够用了就从当地雇,一个车队从茅台镇拉着原酒开往二郎镇,场面很壮观。“那一次集中收购,数量大概有数千吨。”数位仁怀当地作坊主称。
这些散酒的最终去向未有官方说法。但郎酒旗下高端白酒价格紧随茅台,已有业内人士质疑,是否“有贴牌散酒混入”。
据传郎酒产能不足
郎酒的发展是否受到产能不足制约?相关问题郎酒集团并有给予回应。郎酒集团官网称,2002年起,郎酒销量大幅增长,从最初销量不足3亿元到2011年销量突破100亿元。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酱香产能不足的问题显露出来,作为酱香型主打产品的红花郎脱销。但是,郎酒丝毫没有减速的打算。提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的计划。这其中,主要靠酱香白酒销售增长。
随着销售井喷,问题也暴露出来。白酒业内人士认为,郎酒致命的问题是产能增长赶不上销售增长,尤其是酱香白酒产能。
有白酒业人士指出,郎酒的酱香生产线的扩张,在短时间内还不能有效缓解市场缺口。
酱香型酒生产特点:周期长
酱香白酒生产有一个特点,就是地域性强、生产周期长。据酿造酱香白酒的工人介绍,每窖粮食蒸7次,中间还要发酵,所以累计生产周期差不多要1年,取不同批次蒸出来的酒进行勾调存放3年,与新酒勾兑后至少再存放1年,所以酱香白酒从窖池建好到包装上市,至少需要5年时间。如果是高档酱香酒,存放的时间还要更长,同时也意味着生产周期更长。
优质酱香白酒的工艺特点为“三高三长,季节性生产”。其中“三高”,就是指生产工艺的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
前车之鉴:秦池酒厂
2004年4月,中国国内媒体纷纷报道了一条消息:山东秦池酒厂准备资产整体出售。
1995年,名不见经传的秦池酒厂以6666万元人民币夺得中央电视台“标王”。1996年11月8日,再度以3.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蝉联标王。
二夺标王后的秦池,知名度如日中天,但知名度并不能决定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由于整个白酒市场的滑坡和来自政府的、传媒的方方面面的诘问和非议,尤其是企业膨胀式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管理问题、索质提升问题及品牌成长问题等等,使雄心勃勃一心要实现“酒王”梦的秦池,一时非花非梦,身陷困境。
1997年初,一则关于“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的系列新闻报道,给秦池当头一棒。虽然业内人士认为,秦池从四川收购散酒进行勾兑这种模式应该说是科学的,符合经营规律。但由于酒是一种嗜好品,消费者实际上消费的是酒背后的东西(包括产地、历史、工艺及文化内涵等)。一旦消费者发现秦池酒实际上是川酒,就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因此,秦池酒销量大减。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上秦池自身的问题,使其市场份额产生了波动。由于发展太快,秦池对代理商失去了控制能力,导致了代理商私自提价,将低档酒以高价卖出,造成质价背离。秦池二度中标后,消费者认为3.2亿元的广告额将转嫁到他们身上,对秦池品牌产生了不信任感。针对这种消费心理,秦池束手无策。
业内人士认为,秦池在企业管理、生产及销售各环节的衔接上,相对于品牌的快速扩张是滞后的,而这种滞后恰恰被“标王”的光环所遮掩,完全忽略了过度膨胀引起的并发症。最关键的一点是,秦池在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时,企业的发展步伐还停留在单纯的卖产品上,而没有进行品牌文化建设。只重视知名度不重视美誉度,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自然被淘汰出局。
2000年7月,因供应商起诉秦池酒厂拖欠其300万元货款,法院判决秦池败诉,并裁定拍卖“秦池”注册商标。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几亿元打造的商标最终却以几百万元的价格抵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