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引入外资,最大的目的就是尝试把自己打造成有外资背景的‘洋’企业。中粮、蒙牛这次在资本层面招纳‘洋牛奶’同行,在深化和Arla Foods的合作、加强质量管理和研发工作的同时,更是挽救蒙牛去年‘黄曲霉素M1超标事件’声誉下滑的重要部署。”
步中粮之后尘,蒙牛的“二把手”尘埃落定。当地时间6月15日,蒙牛与欧洲乳业巨头Arla Foods(中文名“爱氏晨曦”)及中粮集团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签署一系列协议。Arla Foods以22亿港元入股蒙牛,持股约5.9%,成为继中粮之后的蒙牛第二大战略股东。按照协议内容,Arla Foods将参与蒙牛的实际运营。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奶业最大规模的一次国际“联姻”。
“这是蒙牛新总裁孙伊萍上任后,其带领的蒙牛公司由粗放式扩张战略模式向集约化、国际化以及稳健式方向转变的一个重大动作。”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分析师宋亮向《国际金融报》记者直言不讳。
操刀蒙牛实际运作
作为蒙牛的“二当家”, Arla Foods的实力不容小觑。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1863年的Arla Foods,是欧洲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乳品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有机乳品供应商。
记者注意到,Arla Foods和蒙牛其实渊源较深。早在2005年,Arla Foods和蒙牛就注册1.8亿元成立合资公司,合资企业主要生产奶粉。如今,Arla Foods正式从蒙牛的奶粉合作方“升格”成有权参与蒙牛管理的“二当家”。据了解,这次合作也意味着,蒙牛将一改以往由牛根生等创始人牢牢控制的格局,进入央企中粮和外资同行“共舞”的时代。
按照协议,Arla Foods将参与蒙牛的实际运营,包括为蒙牛引进丹麦牧场管理体系;将Arlagaaden(Arla花园)应用于蒙牛的前端质量管理中等。双方的合作将覆盖蒙牛从前端奶源管理到生产质量控制等关键领域。除了入股外,协议还包括成立一个中丹牛奶技术和合作中心,负责传授包括牛奶质量、可追溯性和牧场管理方面的知识。据悉,这个项目已经得到了中国和丹麦农业主管部门的支持。
各取所需谋发展
数据显示, 蒙牛2011年销售收入达373.878亿元,乳制品产量为705万吨。去年12月,中粮以4112万港元购入蒙牛220万股,增持后占蒙牛权益达到了28.09%。
“蒙牛引入外资,最大的目的就是尝试把自己打造成有外资背景的‘洋’企业。中粮、蒙牛这次在资本层面招纳‘洋牛奶’同行,在深化和Arla Foods的合作、加强质量管理和研发工作的同时,更是挽救蒙牛去年‘黄曲霉素M1超标事件’声誉下滑的重要部署。”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马文峰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同样表示。
“蒙牛和Arla Foods的合作,可谓一拍即合,对双方来说,也是互惠共赢之举。”宋亮告诉记者,对于蒙牛来说,Arla Foods在养殖、管理经验、乳制品加工等方面能给其带来很大的帮助。而Arla Foods正是公司转型、重塑形象,并提升其在国际国内品牌的大好契机。尤其是在整个行业存在信任危机的背景下,外资的进入,对提升企业的形象是件好事。
此外,也有业界认为,蒙牛的此次国际合作,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国内外奶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以国外的牧场管理方式来养殖中国奶牛,以国外的先进技术来介入中国的奶制品市场,如果成功,国内其他乳制品企业可能会纷纷效仿,与国外各大奶业集团进行跨国合作,寻找适合自己的合作模式。
扭转形象下苦功
从三鹿三聚氰胺、蒙牛黄曲霉素M1到近日伊利汞超标等的冲击,中国乳企在消费者心中已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
在一连串舆论风波下,蒙牛最近动作频频,誓将“改善形象”进行到底。今年4月12日,蒙牛乳业高调换帅,杨文俊不再担任蒙牛乳业总裁,改由来自中粮集团的孙伊萍接任。孙伊萍入主蒙牛后,很快就宣布,将投资30亿元至35亿元,建成8个至12个牧场,把原本计划在2016年或2017年实现的100%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的目标,提前到2015年实现。蒙牛还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富源牧业”,计划在东北、河北、内蒙等地筹建千头至万头的自营牧场。此外,蒙牛公司近日又大张旗鼓宣布筹建“微客服”,对微博网友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中粮管理层此前曾表态:调整管理架构虽将继续保持蒙牛的市场化运作,但在品牌推广方面,也需要进行变革,这就需要重塑品牌。“深耕奶源是重塑品牌的一个环节。”孙伊萍曾表示。
为此,在奶源上,孙伊萍做了一件事——砍掉1.5吨以下奶站。据媒体报道,该工作从今年三四月份就已经开始了,预计到今年年底蒙牛将会全部取消小奶站供奶。此外,走国际化、稳健式路线,是突破、重塑蒙牛公司品牌的又一大重要环节。此次和Arla Foods的跨国“联姻”,便是其落实行动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