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消费 >> 饮食文化

唐代 粽子除了吃还有娱乐功能

来源:中国食品科技网  作者:小L  发表时间:2012/6/21 11:17:55  访问:1127人次
 

  端午将至,各式各样的粽子开始占领我们的餐桌。碧绿的粽叶、香软的糯米、淡淡的粽香无一不激发着我们的味蕾与“舌尖上的回忆”,回忆起与粽子的前世之约、今生之缘。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制,后来成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据记载,粽子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那时的人们用菰叶包裹黍米,形似牛角状,故称“角黍”,同时也有地方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不论是“角黍”还是“筒粽”,粽子以植物叶子包裹米饭的方法已经形成,成为了现代粽子的鼻祖。

  时至东汉末年,汉人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再裹上菰叶成四角状放入水中煮熟。因浸泡黍米的草木灰水中含碱,故称碱水粽。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由于晋代人非常注重生活的品质,这时的粽子开始走上多样化发展的道路。菰叶内的原料除黍米外,还掺杂有肉类、板栗、红枣、赤豆等,与现在的粽子已极其相似。粽子成了当时端午节的必备送礼佳品。

  到了唐代,农业的高度发展也为制粽业锦上添花。粽子用米的品质得到了质的飞跃,史书上称当时的粽米已经“白莹如玉”。粽子的形状更是多种多样,在先前的基础上出现了锥形、菱形等。由于大唐的海外影响力,粽子也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日本文献中就遗存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最关键的是粽子在此时萌发出了娱乐的功能。堪称唐明皇时期八卦周刊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由于唐明皇专宠杨贵妃,后宫佳丽三千终日苦寂无聊,不知谁想出一个古灵精怪的主意:把角黍放在精致的金盘内,大家轮流用蜡头小箭去射,射中的人才能食之。

  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宋代的市民文化繁荣昌盛,饮食业也开始迅猛发展。根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时已有各色细巧果子百余十种,果子和现在的蜜饯相类。孜孜不倦追求饮食品位的宋朝人当然不会放过粽子与果子的完美结合,以果品入粽,发明出了“蜜饯粽”。这是粽子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大大提升了粽子的口感,诗人苏东坡就称赞道:“时于粽里见杨梅。”在2010年12月,考古人员在江西德安县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实物粽子。

  宋代人将粽子的馅料发展得淋漓尽致,宋以后的元明时期无法有大的突破,只能站在巨人肩头,使品种更为丰富。但是这一时期的人还是在粽子的外包装上下了不少工夫,把菰叶变为箬叶、芦苇叶,使粽香更加清郁诱人,这种材质一直流传至今。清代的粽子没有大的改变,只是当时食用火腿的风气日盛,粽子发烧友们便研制出了著名的“火腿粽子”。

  时至今日,全国各地包出来的粽子花色繁多、内涵丰富。然而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却亘古未变。其实,我们吃的不仅仅是粽子,吃的还是回忆,是传统,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那一缕乡愁。


更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重庆食品安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请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
苹果真是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