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社旗下的《小康》杂志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2011~2012中国饮食安全报告》。
记者从该报告中获悉,80。4%的人对当下的食品没有“安全感”,绝大多数(91。3%)的受访者非常关注食品安全事件。同时,报告里面提到了消费者最不放心的十大类食品,其中速冻食品名列第八。
调查1
熟肉制品消费者最不放心
调查显示,63。7%的受访者认为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80。4%的人对当下的食品没有“安全感”。食品安全状况已经严重动摇消费者的信心。
调查还发现,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非常关注食品安全事件,过半数的受访者不满意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尽管有关部门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控,但仍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2011年的食品安全状况比2010年更糟,同时,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监控力度不够。
调查显示,熟肉制品、膨化及油炸食品、鲜肉、乳制品、蔬菜是中国消费者最不放心的五种食品。记者查阅该报告发现,有一半多的受访者对熟肉制品最不放心,在十大最不放心的食品中,这也是唯一一个有50%以上受访者认为不放心的品种。
分析○安全感越低百姓越关心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老百姓之所以对食品没有“安全感”,是因为随着媒体的曝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上演。
比如2011年,就有毒豆芽等事件发生,在这些事件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企业,甚至被广大消费者认为信用度较高的比如双汇、蒙牛等也出现了问题,由此使得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感越来越低。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健康更加重视,而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餐桌食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人询问吃的这些菜、鱼、肉都是从哪里来的。
调查2
风险环节最担心生产加工
实际上,在十大最不放心的食品中,对加工过程等环节的不信任也反映到了受访者的选择上,64%的受访者认为生产加工环节最让人不放心,其次是检疫检验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以及食品风险监测和预警等。
记者从十大最不放心的食品中发现,熟肉制品、膨化及油炸食品、鲜肉、乳制品这四类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人为因素比较大,因此受访者不放心其中的加工过程。
调查3
近七成人认为政府应加强监管
对于如何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中国消费者也有自己的答案,首先,接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最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政府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保障食品安全”。
其次六成多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大对违法分子的惩罚力度”。
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行业自律以及普及科学消费知识、提高消费者的鉴别能力等措施则排在后面。
分析○政府落实监管最利于提高安全
律师邱宝昌认为,要想改变现状,必须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加大“违法成本”,比如像国外那样设立惩罚性赔偿,甚至吊销执照,永远逐出市场。
“最重要的是监管。”陆杰华认为,除了相关标准的制定外,落实规定与监管才是最重要的,比如现在出现的一些非法添加剂或随意添加等,这些其实完全可以由政府监管。
中国消费者最不放心的十大类食品
序号项目百分比
1熟肉制品52。2%
2膨化及油炸食品40。5%
3鲜肉34。9%
4乳制品33。0%
5蔬菜31。9%
序号项目百分比
6食用植物油30。8%
7酱腌菜30。6%
8速冻食品20。1%
9水果18。4%
10罐头17。5%
食品安全潜在风险最大的前五个环节
序号项目百分比
1生产加工环节64%
2检疫检验环节52。6%
3食品安全监管体系41。5%
4种植养殖环节30。4%
5食品风险监测和预警19。1%
提高食品安全的五大措施排行
序号项目百分比
1政府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保障食品安全67。1%
2加大对违法分子的惩罚力度64%
3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39。7%
4行业自律37。9%
5普及科学消费知识,提高消费者的鉴别能力25。5%
注:有效的受访人数为1036人
据《法制晚报》
■相关新闻
青岛抽查双节市场
速冻食品58%合格
山东省青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日前抽查公布了2011年四季度及2012年元旦、春节两节期间速冻食品产品质量,实物质量合格率仅为58。14%。
青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抽查了42家企业的43批速冻食品产品,19家企业未抽到样品。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经备案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及产品明示质量要求,质监部门对样品的26项质量指标进行了抽样检验,实物质量合格率仅为58。14%。
抽查结果显示,大肠菌群不合格的4项次、致病菌不合格的10项次、酸价不合格的2项次、挥发性盐基氮不合格的1项次、菌落总数不合格的3项次、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不合格的1项次,并有1家企业的产品标签不合格。其中涉及青岛宏达利食品有限公司“诚诚”草原羔羊肉、青岛宽松食品有限公司的“宽松”韭菜鸡蛋水饺、青岛惠美食品有限公司面食分公司的白菜猪肉馄饨、青岛海洋兄弟食品有限公司的“领航者”三文鱼圆切片等企业产品。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