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风波的中国食品到底安全程度几何?受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影响,国产食品可能早已贴上了质量没有保障、安全问题严重的标签。但英国经济学人智库近日发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107个国家中位居42,食品安全水平处于世界中上游、发展中国家前列。
这样的评定结果如是国内机构做出的,想必会遭受公众的普遍质疑。但经济学人智库称,报告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的官方数据,应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究竟是国外机构不了解中国实际而出现评估偏差,还是民众基于身边体验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存在偏差呢?
在工业文明的历程中,食品安全问题堪称世界性难题。只不过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迅猛,食品安全治理的任务急难险重,个案事故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公众对形势的客观认识。实际上,依据经济学人智库的报告中人均GDP与食安水平的关系来考量,中国的食安水平超过了社会富裕程度,与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基本相当。
必须承认,在应对食品安全危机上,政府部门做了大量工作。记者从国家卫生计生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已制定公布303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覆盖6000余项食品安全指标。在食品安全领域,标准就是法律,标准就是生命线。近年来,国家部门不断建立完善标准管理制度,展开食品标准清理活动。这种标准体系的日渐完备,构成了未来中国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基础。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无论是现实中出现的诸多个案,还是报告中中国排位的提升空间,都提示我们食品安全治理的任务并不轻松。观察排名靠前的国家,其治理的共同经验便是制定优良的食品安全标准,并确保其得到良好的执行。欧盟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均建立在危险性评估基础上,且便于执行;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的最大特点在于严格、透明,任何公民都可以自由查阅;美国食品安全标准均发布在《美国联邦法规》,每年修订一次,制定过程公开透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还需在统一性、及时性、公开性和可执行性上下功夫,避免行业利益或企业利益涉足其中。
制定标准只是硬币的一面,加强标准的执行更为重要。以往发生的瘦肉精、染色馒头、三聚氰胺、地沟油等,实际上都是标准执行不严的实例。只有对照纸面的标准规范,进行常态化的检查和责任追究,才能守住标准的严肃性、权威性,最终才能守住食品安全。
更多资讯敬请关注重庆食品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