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食事评论

食品安全监管应按风险分级管理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13/9/26 10:05:59  访问:807人次

    2013年上半年,"农夫山泉"一场关于水标准的论战,持续数月;接踵而至的是来自新西兰的乳业巨头恒天然"毒奶粉",让一大批中国母亲一时间竟不知"拿什么喂孩子".食品安全是社会关注的永恒的话题。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积极进行机构的调整,下大力气,努力实现"无缝"监管。而食品企业也是如履薄冰,备受压力。

    在此背景之下,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梅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通过解析食品安全热点,透视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问题。

    机构磨合需要过程

    第一财经日报:为了解决过去食品安全监管"九龙治水"的局面,我国今年对食药监管机构实行大整合,这对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怎样的意义?

    刘秀梅:今年,一方面是食药监管机构实行大整合,新组建的国家食药总局整合了质检总局、工商局和原食药局的分段监管职能,成为加工、流通和餐饮方面食品安全的一站式监管机构。另一方面,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也进一步调整、强化,这体现在,由国务院张高丽副总理和汪洋副总理分别担任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正、副主任,组成部门也扩大到19个部委。充分体现了中国高层全面治理食品安全,重视民生的决心,大的方向是对的。

    机构整合是第一步,大家职责明确,这样就不会有监管死角和衔接断链的地方,后面的工作才有希望。但现在中央部委刚刚整合,下面省市各级还没有整合,特别是基层执法方面,我相信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随着机构的磨合,监管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未来的发展会逐步完善,但目前不可能过于乐观,需要一定的过程。

    食品安全不能忽略水

    日报:今年食品安全领域一个热点事件是农夫山泉的标准之争。这折射出我国在食品安全标准方面还存在哪些隐患?

    刘秀梅:从食品标准工作来讲,今年卫计委牵头,将现行16个部委分别制定的标准,进行了统一清理。凡是涉及食品安全的标准,根据技术内容、执行情况以及前瞻问题,统筹建设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从法律上将,安全标准是唯一强制性的。经过一年时间,在各部门众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已基本完成了近5000项标准的清理工作,卫计委网站会及时发布信息,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而水的问题,目前情况是,瓶装饮用水是在食品安全标准范畴,而天然矿泉水、生活饮用水又不在食品安全体系,标准之间的协调问题必然存在一定缺陷。这个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关注和沟通。食品安全不能忽略了"水".我希望,在标准清理之后的两年中,能深层次的涉及一些新的调整或改革。

    食品安全是综合社会问题

    日报:不久前一项重要食品安全事件来自国外"恒天然"奶粉,你如何评价此次国内企业的应对,以及对国内乳业的启示是什么?

    刘秀梅:新西兰的38吨问题奶粉中,有20吨到了中国,涉及8个下游企业,有的做奶粉,有的做饮料。首先,应该肯定恒天然的后续动作,其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并承诺承担下家因召回引起的经济损失。

    同时,由于新西兰原料的供应断链,国内的乳品行业面临了较大的压力,间接的影响了国内乳制品行业的有序生产和销售。因此,从另一方面讲,我国必须重视发展民族乳业,包括奶牛的集约喂养,以及奶源的长期建设和保护。以此扩展到整个食品行业,我国种植和养殖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对保障食品安全的过程控制和溯源管理也是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的。

    我们的路还很长,不可能一步赶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政府还要考虑保证民生,兼顾经济发展和就业等问题,这是综合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是食品安全问题。

    监管重点转移到生产、种养殖环节

    日报:在"七星奖"面访过程中,我们听到了来自食品企业的声音,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让他们备受压力,也有一些企业遭受"误伤",造成名誉和经济损失。今后的食品安全工作,除了保护消费者利益,我们如何保护食品企业的利益?

    刘秀梅:我的建议是,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风险分级"管理。政府的监管措施要更体现"风险管理"的理念,更讲究科学性、合理性。

    比如说,污染物、农药残留引起的问题,应该怎么对待;检出致病菌和菌落总数超标怎么对待;还有一些,产品本身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只是在标签、标识上出现偏差或缺陷等等。这些问题的安全风险绝不在一个层次。对消费者的健康影响,也不在一个风险水平。那么,如果对发现不同问题的企业 "一视同仁",均按食品安全问题一刀切处罚,对某些企业的严厉打击,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产品全部销毁,也是一种对国家、对消费者利益的浪费。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现在社会上发生或潜在的安全问题,认真梳理,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

    同时,政府是为社会服务的,应该学习国际的先进经验,在指导和帮助企业发展、改善安全控制措施方面下更大的力气。我们目前对食品的监督偏重在市场阶段,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抽检终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而不是监督其生产过程、流通领域、餐饮环节是否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保障食品的安全,应该把重点前移到种养殖环节,生产环节。这样食品企业也相应减少损失,不用等到包装出厂后再发现问题。我觉得这几方面都需要,也更值得加强研究,付出努力。

更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重庆食品安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请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
苹果真是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