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资讯 >> 乡村产业

保健食品:臆想中的补品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15/11/6 9:39:14  访问:713人次
    9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广告法》正式实施,规定:“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不允许代言”;一个月后,“史上最严”的新版《食品安全法》也正式实施。
    虽然新规对屡生事端的保健品行业有所限制,但该领域依然乱象丛生——随着屠呦呦获诺奖,网络购物平台出现虚假宣传“青蒿素保健品”的现象;年近八旬的臧阿姨在一次搞活动中,结识了一位推销员,竟然砸去20万元抱回一大堆保健品……
    对此,有网友说,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怎么还有人上当?但立即就有人驳斥:买保健品不能图便宜,便宜全是假货。
    这些说法与“保健品”一词本身就模棱两可、意义广泛有关。作为一个泛在的概念,保健食品、保健药品、保健化妆品、保健用品等都可以归类在“保健品”的名下。只不过是,时下人们最关心、市场最火爆、专家最“头疼”的,当属保健食品(下文中“保健品”如无特别标注均指保健食品)。
    该不该给老人买保健品?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吃保健品?买保健品如何防止被骗?市场上热炒的玛咖、黑枸杞冬虫夏草……到底有没有宣传中的那么神?
    本报记者采访了医生、食品营养专家、保健品专家、企业家,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医生:病人乱服保健品,多此一举
   “大量服用维生素A会引起中毒,造成大脑损害、肝动能衰竭,儿童还有因此而死亡的。”
    谈起保健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吴海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国,特别是病人,服用保健品可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大量的、普遍的现象”。
   “我接触的大多是各种慢性病人(使用保健品),有的是完全迷信保健品的功效,比如所谓的补气、补血,还有声称能延年益寿的。”吴海云说。
    保健品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不光其定义模糊,许多消费者也“傻傻分不清楚”。在吴海云所接触的使用保健品的人群中,许多普通老百姓理解的保健品就是“有某种医疗作用或是能提高健康水平的、一般指食品特别是可以服用的产品”。
   “这是大众理解的概念,主要以中药材为主。”吴海云说,当然大众也逐渐认知了“现代的”各种各样的保健品。比如,前些年流行维生素,这几年又流行酵素。
    近来,通过代购获得国外保健食品的趋势大有流行蔓延之势。同时也经常听到有人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食用保健品如同吃饭穿衣一般平常。是这样吗?吴海云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国外售卖的保健品一般都是维生素。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有40%的美国成年人长期服用多种维生素片,但现在只有10%经常服用。”吴海云说,“这是有多年临床研究证实的,在欧美发达国家膳食补充比较充实的情况下,再补充维生素,是有害无益的。”
    另外,吴海云透露:“国外保健品企业往往都是华人办的,卖给中国人。”
    吴海云告诉记者,由于国内大众可能对目前研究的知晓程度不够,许多人对于保健品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些保健品“风靡一段时间又被新的产品替代”,完全被商家宣传操作牵着牛鼻子走。
    而对于服用这些不知所以的保健品到底有什么功效,吴海云表达了他的隐忧。
   “但凡吃到肚子里,肯定有‘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无从知晓。从目前来看,人体大量补充维生素A、D、E,西方几万人‘样本’的‘实验’,结果发现害处大于好处。”吴海云说,大量服用维生素A会引起中毒,造成大脑损害、肝动能衰竭,儿童还有因此而死亡的。
    那么,维生素到底要不要补?吴海云对记者说,其实只要做到足够均衡的饮食,就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
   “当然极个别的人,有某种代谢方面缺陷的,需要补充一些维生素。这是太专业的医学问题。理论上在中国,只有生活在贫穷落后地区的人们补充一些维生素,应该说是没坏处的——但往往他们反而不注意这一点。”吴海云说。
    在吴海云看来,在我国“相对来说有科学研究依据的保健品”就是维生素,其他大多数保健品并没有就“到底能不能促进健康”做过可信的科学研究。
   “比如,冬虫夏草到底有什么功效,没有可信的人体临床研究,更不用说普通人服用有什么功效了。”吴海云说,这是保健品管理的问题,从目前来看,“这是没办法管的”。
    食品营养专家:要营养品而非保健品
   “一定不要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乱吃’,因为保健品有可能还有副作用。”
    作为营养学方面的科普明星,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经常被问到一些关于保健品的问题。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保健品的问题最让她“无言以对”。
    从范志红收到的咨询和问题来看,中国老百姓眼中的保健品一般都不是食品,而是一些“营养药品”或者营养素、功能成分的增补剂。
    范志红从营养学的角度跟记者解释保健品的取舍:吃不吃保健品跟个人体质有关。真的需要它、身体处于某种需求状态时再去吃相应的“补品”,一定不要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乱吃”,因为保健品有可能还有副作用。
    记者提到一种现象:许多人去医院看望病号,喜欢买一些保健品带过去。范志红称,这也是个误区,因为重症病人可能更需要“营养品”而非保健品。
   “一些病人因为手术等原因可能需要更多营养供应,或者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需要营养医生给他配一些易于消化吸收的营养品,另外可能相应地补充一些维生素。”范志红说,这些都应是医院常规的做法,营养科医生的作用就是配合病人的治疗。而需要补充什么要根据病情而定,不建议去看病人就买保健品。
    据了解,现行《食品安全法》并无“营养品”的定义,而是规定了“特定医学用途食品”的概念,特指医院等机构给病人食用的食品。
    范志红还提到一些人们对于“保健品”“补品”的误区。
   “大家都认为阿胶补血,然而并非所有阿胶对于缺铁性贫血都有用,要看这种阿胶是否富含铁元素。”此外,她也提醒喜食阿胶的女性,食用阿胶之前,要咨询靠得住的中医来判断一下个人体质是否适合吃。不适合(如不能消化吸收)反而有副作用。
    而对于燕窝、玛咖乃至最近流行起来的黑枸杞这些“高大上”的保健品,范志红也直言:这些“好东西”不一定人人都能“受用”,有关它们有多么神奇的说法“多数都是商业洗脑得来的”。
   “拿燕窝来说,先不说有没有人能证明吃了它到底有什么用,那么多人吃,市场上还有多少是真的燕窝?再说消费燕窝既残害野生动物,又破坏生态环境。实际上它的功效通过合理膳食都能取得,我觉得可以有一百种理由不去吃燕窝。”范志红说。
   “不是说这些东西都是骗人的,最起码是因人而异的。三餐吃好、营养跟上,比什么保健品都来的实惠。”范志红告诉记者,许多人三餐不注意营养搭配,甚至“瞎凑合”,最后搞得身体不健康,再花几千几万买所谓的高价保健品,“简直是舍本而求末”。
    在范志红看来,作为性价比并不高的事物,保健品的作用应是“帮衬帮衬一日三餐食物营养实在跟不上的时候”,没听说有人“吃了保健品就精神抖擞、脸色红润了”,而且要食用保健品的时候,一定要先行咨询靠得住的中医和保健师。
   “人是靠一日三餐的食物营养活着的,不是靠保健品、药品活着的。这是多简单的道理?”范志红说。
    企业家:保健品几十年乱象待整治
   “应是针对健康人的范畴,不应该夸大到治疗层次。”
    在一次采访中,北京派特博恩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继岭跟《中国科学报》记者谈起保健品。他的直观感受是:“保健品行业乱象丛生,其中最大的乱象就是夸大其作用。”
   “顾名思义保健品本身只是起到保健作用,严格来讲‘保健’是预防医学范畴的概念,应是针对健康人的范畴,不应该夸大到治疗层次。”武继岭说。
    他告诉记者,我国对于保健品规定只能声称有27种保健功能,其中一项是提高免疫力,但保健品对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被夸大得最厉害;其次就是补钙,有广告说补钙产品能给人治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简直匪夷所思”。
   “这是企业利益导向造成的,保健品应该回归原本人们需要的功能。”武继岭说,现在很多保健品针对老年人,因为他们容易相信、容易被欺骗。
   “保健品几十年前就很火,现在依然火;几十年前就乱象迭出,现在依然乱象迭出。”武继岭说,受文化、历史等因素影响,实际上我国保健品市场很大,但如果乱象迭出,反而变相限制和打击了那些真正做良心保健品的企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整治的关键仍然是国家要加强对相关企业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是加强公众教育,增强公众的选择和甄别能力。”武继岭说。
    保健食品专家:缘于违法成本低、研究难
   “一旦发现吃了没作用或者有副作用,‘马上停掉’。”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保健食品专家金宗濂在保健品行业颇有知名度,记者也就保健品话题与金宗濂进行了连线采访。金宗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保健品行业的确存在许多违规宣传、夸大宣传甚至欺诈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违法成本太低,而守法成本太高。
   “这是很重要的情况。新的《食品安全法》实行备案制,要求保健品企业要进行备案,以加强事后监督。但我本人的看法是,我国监督力量并不强,而且惩戒力度小。尽管新法被认为‘史上最严’,发现违规、欺诈罚款30倍,但很多企业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仍然‘划得来’。”金宗濂说。
    当然,备案制还是有必要。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保健品企业都是小企业,罚破产后就“金蝉脱壳”另立门户,关键是监管。
    金宗濂指出,规范的保健食品并不是随便就可以贴个标签卖的,保健食品有别于普通食品的是它可以声称自己有一定的保健作用(需按照要求服用)。然而,食品要想“入保”戴上“蓝帽子”(保健品的注册标志)的程序其实相当漫长。
   “有一些食品原料比如灵芝、人参,既可以做普通食品,又可以做保健食品,甚至可以入药。如果要做成保健食品,要经过申请、审批、备案。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安全试验评价等步骤,最后完成注册。”金宗濂告诉记者,“通俗地说,要获得蓝帽子,就得是‘申请什么功能,批准什么功能,获得什么功能’。”
    金宗濂说,有些食品(多是海外保健食品)为了逃避注册,不申请保健食品标志,还声称具备某些保健功能,这就是违法:“必须重新注册和审批。”
    保健品要想给自己“正名”,还需要解决一个大问题:科学证明确实有效。然而,在金宗濂看来,针对保健品的科学正名却“难做”。
   “保健品都宣称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然而哪些人是亚健康人群?在我看来,老年人都亚健康。”金宗濂颇感无奈。
    有研究称,我国亚健康人群约占3/4,健康人群只有15%,病人10%。然而这都是估计。金宗濂认为这些数据不可取信:因为没有一个客观指标可以界定哪些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他透露说,“十一五”期间科技部曾有一个课题专门针对用中医的手段来评价亚健康,然而并没有得到推广。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用临床医学研究亚健康。”金宗濂对记者说,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答,保健品就面临着在做人体实验的时候,如何选择实验对象的问题。
   此外,金宗濂指出,目前在保健食品做人体试食中,只规定了100例的样本量,这个样本量在科学研究中还远远不够。
   “50例对照组,50例实验组,这个样本量凭良心说还太少。但是限于企业研发成本,短期内还难以提高。”金宗濂告诉记者,目前,一个100例的保健品实验投入大约需要数十万元,如果500例投入可能需要一两百万元。这让很多企业“做不起”。
   “保健食品是要入口的。按说要做上万例、持续若干年,才能给保健品下结论——而且这种结论往往过了若干年还有可能被推翻。”金宗濂说,目前只能建议消费者根据个体需求谨慎选用合规合格的保健品,并且注意用法和用量,一旦发现吃了没作用或者有副作用,“马上停掉”。
   “现在过了10月1日了,新的《食品安全法》也生效了,保健食品领域一个新的法规也没有出台。今年年底能不能出,也不好说。”金宗濂叹道,“保健品行业国家还要花力气整治,目前看并不乐观”。
    链接
    揭开神奇保健品的真面目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种或几种保养品备受人们追捧。从海参、鱼翅、燕窝,到阿胶、冬虫夏草,再到螺旋藻、玛咖,不仅随着商家的宣传,价格水涨船高、一路飙升,有时甚至千金难求。然而,这些名贵的食品或药材,效果真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吗?
    海参、鱼翅、燕窝
    海参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它的蛋白质主要是胶原蛋白,属于不完全蛋白质,吸收率并不高,对于一般人来说,它的生物价值还不如普通的鸡蛋、牛奶、鱼肉等。因为所有蛋白质吃进体内都会被分解成氨基酸,所以并不一定保证能有效补充胶原蛋白,最多只能说提供一定的原料。
    同样,从营养价值上来说,鱼翅其实和猪蹄皮、鸡皮、鱼皮等差不多,而且多吃还容易受到重金属的毒害。另外,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也不提倡吃鱼翅。
    燕窝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少量矿物质,它的氨基酸质量同样不如各种肉类、大豆等。
    阿胶
    阿胶是以驴皮为原料制成的胶类中药,它的蛋白质主要是胶原蛋白及其降解后的多肽类物质,含有较多的非必需氨基酸,较少的人体必需氨基酸。
    阿胶有着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中国药典中记载阿胶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等功能。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阿胶补血”一说。但如果从阿胶因含铁而补血来解释,其实并不可靠。因为阿胶组成成分繁多,对于发挥药理作用的机制也存在不同学说的争议,因此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的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而这些成分在几乎所有的食物里都有。有人从蛹虫草里发现了一种很微量的成分虫草素,并认为这才是冬虫夏草的有效成分。但即使虫草素是冬虫夏草的有效成分,由于其含量极低,人们对冬虫夏草的服用也不会有太大作用。
    目前,并没有可靠的临床试验能够证明吃冬虫夏草有明显治疗效果。而且,由于冬虫夏草价格昂贵,商贩为了增加冬虫夏草的分量,会掺杂一些铅、汞之类的重金属。
    黑枸杞
    黑枸杞,也叫“黑果枸杞”,与常见的红色枸杞同属于茄科枸杞属。因为含有丰富的花青素,黑枸杞被称为“花青素之王”,也由此被延伸出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甚至抗肿瘤等作用。
    黑枸杞中的花青素含量的确比普通的食物(如葡萄、紫甘蓝、紫薯等)以及红色枸杞高一些,抗氧化能力也会高一些,但能否抗肿瘤仍然未知。而且,这些功效往往是基于对原花青素或花青素的研究得出的,而不是针对黑枸杞本身的研究。
    螺旋藻
    螺旋藻中含有一些生物活性成分,因此被赋予了抗氧化、减少自由基、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功能。
    但是,由于螺旋藻成分复杂,其他成分是否也有类似作用、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而且,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等相关权威机构也认为螺旋藻的某些保健功效还有待科学论证。此外,螺旋藻还可能存在铅等重金属超标的问题。
    玛咖
    玛咖和萝卜是同科的植物,在原产地只是普通蔬菜类食品。玛咖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因此有比较高的营养价值。对于某些特定人群,也有一定的缓解疲劳作用。
    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科学实验证明玛咖对性功能有改善作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曾提醒消费者不要购买声称壮阳功能的保健食品。所以,不管商家宣传的是男人壮阳用的玛咖,还是女人专用的改善性功能的玛咖,都应科学理性看待。
 
    (赵鲁、艾林根据春雨医生、昆明植物园科普园地等网络媒体整理)
更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重庆食品安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请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
苹果真是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