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资讯 >> 乡村产业

食品添加剂扎堆 当心落入冷饮甜蜜陷阱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16/7/20 11:39:44  访问:657人次
    提到消暑食品,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雪糕冰淇淋等冷饮,既美味解馋又消暑。不过,那些花花绿绿、口感各异、香气特别的雪糕中都有什么成分呢?夏季大量食用冷饮,又有哪些健康隐患呢?
    冷饮中食品添加剂扎推
    日前,记者在丰台区一个冷饮批发点选购了十多种雪糕,价格从1元至十余元不等。在雪糕包装纸的背面,记者看到,食品配料表上的配料少的有七八种,多的有几十种。仔细辨别配料表的内容,除了大家熟知的水、白砂糖、奶粉外,配料表中占的最多的还是增稠剂、酸度调节剂、甜味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
    在一款热销的蓝莓酸奶口味雪糕中,雪糕净重仅72克,但配料表上磷脂、聚甘油蓖麻醇酯、乳酸、乳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单硬脂酸甘油酯、瓜尔胶、卡拉胶、柠檬酸、柠檬酸钠、食用酸奶香精、食用蓝莓香精、甜蜜素、苋菜红、亮蓝16种食物添加剂赫然在列。另一款五颜六色的果味冰棒,添加剂占了配料表一半多,包含了4种增稠剂、1种甜味剂、3种酸度调节剂和4种着色剂。
    相对而言,一些“质朴”的雪糕,添加剂和配料就少得多。一款盐水棒冰,除了饮用水、白砂糖、麦芽糖、全脂乳粉和食用香精,就剩下一种增稠剂和两种甜味剂。
    此外,一些人也担心,现在的冷饮越来越难融化,担心与食品添加剂数量太多有关。市民杨女士反映,她之前在家附近一家商店给孩子买了一支雪糕,在常温下放置了两小时后,打开包装发现雪糕只是外形发生了少许变化,整体还是成形的。她把雪糕掰开,发现中心位置呈现出草绿色,因担心有质量问题,她赶紧把雪糕扔掉了。
    多款含糖量超世卫“警戒线”
    不仅食品添加剂扎堆冷饮市场,不少冷饮的含糖量也让人担忧。日前,有媒体随机对市场上20款冷饮包装上标称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统计发现,其平均含糖量为22.6%.其中,和路雪可爱多草莓口味冰激凌的含糖比例最高,为37.8%.以产品的含糖总量计算,一份275克重的和路雪香草口味冰激凌含糖量高达65克,比一瓶500毫升的可口可乐含糖量还要高出12克。
    此
外,蒙牛蒂兰圣雪香草口味冰激凌(245g)、雀巢巧克力味冰激凌(251g)含糖量也不低,分别为44克和49克。和路雪可爱多草莓口味冰激凌(67g)含糖量为25.3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量,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糖不应超过25克。按此计算,上述4款冰激凌均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糖摄入量。
    通过对市面上20款冷饮的含糖量对比不难发现,奶油、巧克力口味的冰激凌含糖比例相对较高,大多数产品含糖区间在23%-38%;提子、豆类雪糕含糖比例次之,平均为21%;冰棍、冰棒含糖量最低,含糖比例通常不超过20%.
    此外,还有一些散装冰激凌含糖量并不“明示”.记者在一家大型冷饮门店发现,其出售的散装冰激凌蛋糕包装上仅有配料表,没有营养成分表,现场店员也不知道产品的具体含糖量。
    雪糕越难化,添加剂越多?
    雪糕、冰淇淋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添加剂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指出,雪糕里的食品添加剂可以笼统地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着色剂,多为合成色素,它们是雪糕色彩的主要来源。第二类为调味剂,又常分为甜味剂、酸味剂和食用香精。第三类为塑形剂,也即增稠剂,增稠剂能改善冰晶形成的状态使雪糕成为能够轻松咬断、不易融化的状态。第四类就是乳化剂,它们使雪糕的质地均匀、稳定、细腻。
    范志红解释说,从安全性来说,增稠剂、乳化剂和酸味剂都相对安全,大多是天然食品中的正常成分。香精和色素则绝大多数是化工产品,对于成年人来说,只要符合国家规定,基本对人体没有危害。但对于幼儿来说,即便是许可使用的香精色素也不应食用。已经有许多研究指出,人工色素会影响儿童的大脑发育,增加儿童患多动症、注意力缺陷等风险。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钟凯表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不在于其种类的多少,主要跟食用量有关系。正规品牌的雪糕在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上都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添加,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适量食用都是安全的。有一些不良商家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使雪糕颜色过于艳丽,吃起来过于香甜,如果买到这样的雪糕应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否则危害健康。
    对于“雪糕越难化,添加剂越多”这种说法,专家表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钟凯表示,融化速度与雪糕的原料、配料、产品类型、加工形状、加工工艺等有直接关系。比如有巧克力脆皮或者果冻包裹的雪糕,融化速度就会慢些;原料中奶油、巧克力等含量较多的话,融化速度也比较慢,而像老冰棍一类含水较多的雪糕融化速度自然会快一些,这与添加剂的含量并没有直接关系。
    吃雪糕每天最多一根
    很多人为了消暑,就大量饮用冷饮。卫计委健康教育指导首席专家孙树侠表示,吃冷饮只能暂时降低体内的温度,却没有消暑解渴的作用。“天热时大量进食冷饮不仅不利于消暑,大量食用后,胃肠血管迅速收缩,血流减少,还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出现食欲下降、腹痛、腹泻及发热等症状。大量食用冷饮后,体内温度骤降,还会影响身体散热,使中暑的几率加倍。”
    孙树侠表示,冷饮下肚,首先伤害的是脾胃。过量的冷饮损伤脾胃的阳气,影响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进而出现胃胀胃痛、腹痛腹泻、便秘、纳差、困倦等脾胃阳虚病症。“寒性收引,短时间大量冷饮摄入可导致胃部痉挛疼痛,吐泻;女性长期食用冷饮,特别是在经期前后食用,则易导致寒凝血脉,造成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此外,冷饮中主要成分不外乎糖、奶类,这些物质有较高的热量,可以补充人体对热能的需要,但其他营养物质却比较少。因而,大量吃冷饮以后,人的食欲会降低,正常饮食规律被打乱,易造成营养不平衡。
    范志红介绍,通常来说碳水化合物的量约等于含糖量。如果糖分摄入过多,人体心脏负荷会过重,甚至引发甜食综合征,造成人体免疫能力下降,代谢功能紊乱。“建议吃冰激凌等冷饮的频次要拉大,最好购买小包装,食用冰激凌后要少吃其他甜点,三高人群同时还要减少肉奶等食物的摄入量。雪糕中的糖分和脂肪含量往往较高,属于高糖高脂食品,爱吃甜食的人应该尽量控制,每天最多一根,孩子更应该减少食用量。”
    家庭自制冷饮更可靠
    市面上的冰淇淋、雪糕等冷饮花样繁多,消费者该怎样选择呢?范志红指出,消费者要注意阅读产品配料表,尽量选择添加剂种类少的品种,还可按照刨冰、冰棍、固体雪糕的顺序来选择,它们所含的卡路里、糖分以及脂质是依次增加的。
    范志红提醒,饭前饭后别吃冷饮。饭前吃容易影响食欲,饭后吃则影响消化,两餐之间较佳。运动后出汗时忌大量吃冷饮,以免因胃肠和咽部受刺激出现腹痛腹泻、咳嗽等,最好等半小时再食用。
    吃冷饮不要狼吞虎咽。范志红表示,否则会刺激内脏血管收缩,减弱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和杀菌能力,容易诱发胃肠炎、胆囊炎甚至肝炎。应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最好选择大品牌纯奶油的冰激凌和饮料,而不是牛奶味的,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此外,如果你觉得市面上的雪糕产品添加剂太多,糖分太大,那么不妨自己动手制作清凉爽口的冷饮。夏季瓜果既营养又消暑利尿,可以做成鲜榨饮料给家人饮用。自制的绿豆汤、红豆汤、苦瓜茶也是很好的选择,在冰箱冷藏室放半个小时饮用,既有凉意又不会温度过低。还可以尝试自制健康雪糕,用纯奶和酸奶作辅料,根据孩子的口味喜好添加水果颗粒、葡萄干、曲奇饼干、果酱等,营养又美味。
更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重庆食品安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请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
苹果真是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