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 六类人群喝酒需节制
一些病症禁止喝酒,或只能少喝酒。
1.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如果大量喝酒,会引发胃穿孔,这样的患者应少喝或不喝酒。
2.有高血压、脑溢血、血脂稠、心肌梗塞等病的人,酒后会引起突发病,严重可能猝死,最好一点酒都不喝。
3.有酒精肝、肝硬化、肝炎的人,喝酒后本来功能就受损的肝脏负担更加重,最好一点酒都不喝。
4.孕妇、糖尿病、痛风者,不能喝酒。
5.吃了感冒药、安眠药、镇静剂的人,不能喝酒,以防加重病情。
6.空腹喝酒易引起低血糖,喝酒前应适量喝点糖水,但不要饮醋。
醉酒后怎么办?
1.轻度醉酒的人,一般经过休息和饮水后能恢复。酒醉后要注意保暖,如出现抽搐、痉挛时,要防止咬破舌头。
2.醉酒者不要平躺,这样很可能被自己的呕吐物回灌窒息而死。正确的姿势是侧卧。
3.不可以喝醋、喝茶解酒,醋和茶都不能解酒,反而刺激胃肠,损伤肾功能。
4.可用冷水浸泡的毛巾敷,一条敷在后脑,一条敷在胸膈上。
5.如果自行无法解决或者情况严重,最好到医院救治。
喝醉酒一次就等于得一次肝炎
人们都知道过量饮酒有害健康,但很多人都有过喝醉酒的经历。那么,喝醉一次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呢?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专家组专家、中国武警部队健康顾问、中国老年保健学会专家组成员万承奎同志讲述他的健康“秘方”时提到:“喝醉一次白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
对此,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主任陈志海教授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说:“长期醉酒对人体伤害相当大,这个比喻是指醉酒对肝脏的伤害不亚于得肝炎。而醉酒的次数多了,就会真的患上肝炎。”
如果一次大量饮酒,会造成急性酒精中毒。因为短期内摄入大量乙醇会增加肝脏的氧气消耗,使肝脏组织缺氧而致小叶中心型坏死,这是乙醇肝毒性的特征表现。另外,醉酒还表现为中枢神经兴奋、共济失调或昏睡、昏迷症状。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状态,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循环及肝功能障碍,甚至因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
若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中毒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慢性酒精中毒,还会危害一些器官,如导致胃炎和胃溃疡以及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等。
解决醉酒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人体重要器官以及中枢神经、血液尽量少接触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产生的有毒物质“乙醛”,降低乙醛对细胞的氧化能力。
抵抗乙醛在人体内蔓延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的物质是人体自身产生的AldDGH2,这是一种能够主动抵御乙醛、并在乙醛到达肝脏之前就把它分解成无毒的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的脱氢酶。RU21中的活性成分通过激励人体腺体产生大量脱氢酶,达到加快分解乙醛的效果,提高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从而本质上解决了醉酒的问题。
饮酒时,酒精经由胃部和肠道进入血液,这个过程被称作“吸收”。酒精被酶代谢,这种酶(乙醇脱氢酶)是体内的一种化学物,可以分解其他化学物,它把酒精代谢所产生的毒性物质转化为无毒的乙酸。乙酸能够被人体迅速转化为能量,最后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然而,不论摄入多少酒精,在一定时间内,人体只能代谢一定量的毒性物质。所以,酒精代谢常常会使过多毒性物质进入血液,进而导致对人体重要器官和功能的严重损伤。
专家称解酒药并不解酒
春节期间各大医院肝科、消化内科接诊的饮酒不适者人数也开始攀升,其中不少患者是因公务被迫饮酒的老病号。记者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会在饮酒前后采取保护措施,比如提前服用XX金樽、XX护肝解酒药等产品,或者按照民间“秘方”指点,酒前先喝酸奶、多吃肉,酒后吃草莓、香蕉、饮解酒汤,甚至吃片阿司匹林。
吃了解酒药就能放心大胆饮酒?中医和西医专家均指出,大多数解酒办法对缓解酒后不适的作用有限,很多时候起到的是心理安慰作用。更重要的是,解酒药并不能解除酒精对肝脏和肠胃等器官的伤害。护肝保肠胃最“靠谱”之策还是少喝酒,尤其不能在短时间内大量饮酒。
病例:迷信解酒药终成酒精肝
“每年年底前单位都要出面请各路‘关系户’吃饭联络感情。我奉命陪酒,一周连喝五场,晚晚喝到吐!”在某事业单位任职中层管理人员的赵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第五次酒宴后受凉,导致胆囊炎发作,提前结束了陪酒的“光荣”使命。颇具戏剧性的是,接替赵先生的是一位以“海量”出名的同事,但他陪了一次也感觉不适,到医院一检查,发现自己不到30岁却已有了“酒精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