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的纯红薯粉条素有“人造鱼翅”的美称,是咱北方人冬季餐桌上的主角之一,无论是火锅还是炖菜,都少不了红薯粉的身影。每年的十二月份,正是红薯粉条的加工生产旺季,最近记者走访多地的粉条销售市场和加工作坊,发现畅销的纯手工红薯粉条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畅销手工红薯粉 竟是三无“土特产”
石家庄市平山县,是纯手工红薯粉条的主产地之一。在这里,纯手工红薯粉遍布各大市场超市,其中专门将红薯粉当作本地特产来销售的“土特产”门市,生意尤为火爆。
店里的销售人员说,他们的红薯粉都是当地手工生产的,绿色纯天然,质量绝对有保障,当然,价格当然也伴着这“手工”和“天然”,水涨船高。
礼品包装的纯手工红薯粉条,大多是用作年节走亲访友的伴手礼,基本都是四斤装,卖五六十块钱。不过也有叫价到八十的高档货,折算每公斤单价40块钱,跟超市里四五块钱的普通粉条一比,这绝对是粉条中的贵族了。老板说,这价格最高的,是当地正规厂家出品。
记者发现,这正规厂家的高档粉条,包装却有点含糊,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基本信息一概没有,是典型的三无产品。好在,另一家店的“丁西冶”红薯粉,标注了完整的生产信息。记者驱车来到了这箱粉条的原产地——平山县丁西冶村,找到了村里唯一的一家粉条加工厂。
“合作社”虚有其表 论销售各显其能
村民介绍,这间昏暗的加工车间,就是粉条包装上标注的“平山县晟冶薯业专业合作社”。车间里污水横流、村民徒手加工的场面,让记者有些意外。
村民说,合作社只是提供加工粉条的场地,村里的各家各户把今年自己家里种的红薯初加工之后,再拿到这里来制作粉条。虽说单户产量只有千八百斤,但全村加起来的年产量就有上万斤,这些粉条都以合作社为出口,销往周边各地,很受欢迎。
听说记者也打算买些粉条,一位村民放下手里清洗的粉条,向记者介绍了起来。
据介绍,这粉条十五块钱一斤,包装要提另加钱,包装盒样式和标注信息,可以根据要求随便写。而记者随后的走访也发现,这种随意,并不仅仅存在于这一家合作社。
在平山县下奉良村的“坝东”薯业专业合作社,一位社员说,他们的粉条很受市场认可。不过,这个在当地工商部门实名备案的所谓专业合作社,却也是由各户单独进行粉条的包装和销售,合作社其实只是一个“空壳子”。
平山县东小齐村的“小齐岭”红薯专业合作社,比前两家要正规得多,有专门的厂房、晾晒场和冷库,年均产量有5万斤,并且还注册了商标。
而这家经营了十五年的最正规的合作社,目前只注册了商标,并不具备其他手续。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三家合作社,已经算是平山县比较正规的红薯粉条生产厂家了。但加工销售全靠社员自由发挥、生产信息随意填写的状况,却让这“正规”二字,注了不少水分。而在这些合作社之下,还有很多隐藏在村里的小作坊,他们生产红薯粉条的环境和方法,更加让人担忧。
小作坊生产火热 卫生状况不堪直视
这里是平山县烟堡村,在离主街道不远的胡同里,就能听到粉条加工机器的轰鸣声。
不足四十平米的院子里,七八名工人正在忙着加工粉条,而这里的卫生状况让人不忍直视。简易的灶台上糊满了黄泥和粉浆,淘洗粉条的水盆浑浊不堪,临时晾挂粉条的地上也是污水横流。
工人每次搅拌时,都从旁边的编织袋里抓一把东西掺入红薯粉浆,而编织袋上标注的是——食用明矾。
业内人士介绍,从2015年1月开始,国家才允许在粉条加工中使用含铝添加剂“食用明矾”,但对用量要求严格,每公斤粉条的铝含量不得大于200毫克。显然,工人们也知道“食用明矾”不能多加,但这样随手一抓的添加方式,却难免让人担心。而其他的红薯粉条作坊,情况也大抵如此。
这家小作坊,生产车间就是黑漆漆的过道,刚出锅的粉条直接挂到院里的铁丝上,下面则是这只小狗的厕所,地上堆满了粪便。
2015年颁布的新《
食品安全法》中,着重要求严格把控食品生产加工环境,今年3月发布的《河北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管理条例》也明确要求:加工、贮存、运输、装卸和销售食品的环境、容器、工具、设备应当安全、无害并保持清洁。显然,这些粉条作坊的环境远远不能达标,可他们生产的大量粉条,却在顺畅地流入市场。
记者走访了石家庄平山县大大小小近十家粉条加工作坊,几乎所有的粉条供货商都在重复这同样的话:产量大!销量大!信得过!
按照这样的生产规模推算,仅仅在记者走访的范围内,十二月这一个月的时间,就会有数十万斤食品卫生状况难以保证的红薯粉条流入市场,并最终流向大家的餐桌。
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中,除了对生产方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环境做出了明确要求之外,还有一部分重要内容,那就是监督管理。各级食品药品监督、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部门以及县乡政府,都有责任和义务对所辖范围内的违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进行摸排、巡视、制止、查处,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规范、治理。而我们看到的现状证明,监管做的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