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质量的改革,不是让一艘船调头,而是整个舰队要转向,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动力机制,过渡到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农业供给质量不高,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无疑是有的放矢。
农业供给质量问题,不单指纯粹的质量达标问题,还在于农产品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以及农业投入不合理、农业资源消耗过度及环境恶化等对未来收益的损害。
事实上,我国已经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公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近乎100%,近几年亦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恶性事件。但客观地说,由于农业化学投入物的滥用,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的信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我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超过世界20%的人口,却也使用了占世界30%以上的化肥。在一次有几十个农民朋友参加的座谈会上,笔者曾提出一个问题: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化肥农药是否过多?在座的农民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过多了。再问: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农民反问说:不用那么多化肥农药,怎么长庄稼?
然而,使用多少化肥,不只是农民的价值选择题,还受许多因素限制或驱动。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走的是一条艰难的路,在农业资源受约束的情况下,还要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这导致了不断提高农产品数量的政策倾向。比如,为了避免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给农民造成负担,设计了农资综合补贴政策以提高积极性。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也明显地向高产品种选育及技术推广倾斜。现有的政策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最大目标都是提高产量。因此,农业供给质量的改革,不是让一艘船调头,而是整个舰队要转向。
此前进行的几轮农业结构调整,虽然要求农民面向市场调优生产,也解决了结构调整前的财政负担过重、农民卖粮难和打白条等难题,但基本上都是在农产品数量上做文章,并未有效地熨平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的问题。
发展到今天,改革形势也在悄悄地起变化。消费者对质量要进一步提高,农民需要寻求新的增收空间,加上国际市场影响加大,这几个因素合在一起,客观上要求我们转换农业发展方式,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动力机制,过渡到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农业供给质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机制来决定,但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发挥好政府作用。政府不推动,片面追求农产品数量的发展方式还将持续下去。然而,政府部门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上。只要能守住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这三条底线,没必要过于细致地去干预农业产业结构。
与之相应,农业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充分体现出优质优价原则的核心地位。比如,在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同时,可以根据质量差别适度拉开档次。托市收购价的影响因素,除了水分和杂质,还应把营养含量、纯度等体现质量差别的参数包括进来。在重金属污染和地下水消耗过度等不适宜生产地区,停止托市收购政策。这些地方的农产品,政府要积极推动品牌建设,设定严格标准,并重新调整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为其提供不同方向的科技支撑。总之,要把提升农业供给质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让支撑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和政策措施,整体转向有利于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的轨道上来。(作者:李国祥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