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制假之乡”重在源头治理
近日,有两条关于打假的新闻成了热点,一条是莆田“假鞋之都”的深夜“鬼市”猖獗,另一条则是天津独流镇大规模制售假调料打而不绝。
公众苦假货久矣,尤其是电商平台崛起之后,舆论场上关于电商销售假货的指责声似乎越来越多。但莆田“假鞋之都”与独流镇假调料制售窝点则说明,假货横行的根源,不在渠道,不在平台,而在于生产。没有对假货生产源头的彻底整治,就不能从根本上掐断假货的流通。道理很简单:当河流的上游被污染,无论下游如何净化,都很难完全恢复水源的纯净。
莆田“假鞋之都”的称号名声在外,当地执法部门不可能不知道造假情况,也经常组织一些打假行动,为什么假货依旧猖獗?
答案并不复杂。据报道,在个别黑作坊主眼里,“抓鬼”有时也沦为个别执法人员的寻租生意,偶有执法人员上门,也不查封,只说随便坐坐。作坊主把钱奉上,制售假货的黑作坊也就躲过了一劫。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屡次打击假货生产厂家的情况下,莆田的假鞋依然可以顺利装箱上市。
也有人将矛头指向某些电商平台。应看到,电商对在其平台上所出售商品的质量确有责任,但并非是无限责任。实际上,这些年电商平台一直对打假不敢懈怠。知名品牌与电商平台合作集体“自救”,这必然会对莆田这样的“制假之乡”产生威慑力。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假货在线上泛滥成灾的源头是线下。电商平台加强对假货的监管,充其量只能是事后补救,无法取代监管部门的责任。对假货生产厂家打击不力的执法机关,才是责任主体。
还要看到,打假需要营造一个全民打假的环境。除了法定的监管部门、电商平台,每个消费者都要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与维权意识。一旦发现假货,要主动向平台或者监管部门申诉、举报,绝不手软。当然,归根结底,中国“质造”才是杜绝假货的治本之策,各地政府应给小企业更宽松的环境,出台更多优惠政策,让小企业在自由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健康成长,才能让正品走上大道,让假货无处逃遁。
璞成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