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上餐桌的农产品更为绿色、健康,正在成为中国人对农产品共同的追求。刚刚公布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专家表示,今后中国农业将更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为中国人的餐桌提供更多更健康的粮食、果蔬。
生态农业成创业新路
陈家和是中国台湾彰化县的农家子弟,专司生态种养技术的研发与推广。2011年,他选择到福建厦门创业。毗邻厦门的漳州是福建南美白对虾的主要养殖区,产量占据全省60%以上。但是,当地高密度的对虾养殖,容易造成病害问题。他认为,只有推广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才能让农民获得可持续的高收入。
“生态养殖的核心在于对水环境的掌控。”按照陈家和的做法,在投苗之前,需要先在海水中施用生态剂。生态剂中包含的微生物被激活后,便开始分解处理海水中的饲料残渣、排泄物、蜕壳等杂质,从而营造出适宜对虾生长的水环境,减少了病害的发生。
同时,养殖户还可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物,培育硅藻。他说,这些藻类为对虾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减少了人工饲料的添加。如今,这种利用生态养殖法养虾,不仅更加健康环保,虾肉的品质也更有保证。
“目前,我们的业务已经从水产养殖,延伸到种植业、畜牧业等诸多领域,能够提供包括土壤重金属改良技术、土壤抗生素降解技术、零农药残留种植技术等在内的全套健康农业技术解决方案。”陈家和说。
这样的生态农业尝试在全国不在少数。目前,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正在向土地回归,他们提倡自然农法,并用现代科技再造传统农业。包括生物防虫技术、物理防虫技术、光肥技术等一系列技术体系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种养模式,从源头确保食品安全、环境安全。
农业专家表示,要尽快改变很多农村产业生态成熟度不够、产业链条太过单一的现状,支持相关生态农业技术公司发展,同时对客户、市场、消费有一个明确定位,这样才能减少农民参与生态农业创业的风险。
形成政策支持体系
随着中国农业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经难以为继,向着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成为大势所趋。
近年来,各地正在加快绿色农业建设步伐。去年,中国农村农药使用量继续零增长,化肥使用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接近零增长。全国建设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11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200个,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60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达到51%……
但是,由于绿色生态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形成,一些地方的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对此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进行产品结构、生产方式、产业体系三方面调整。产品结构更优,拓展中高端供给,突出“优质专用”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供给;生产方式更绿色,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
农业部对此已做出相应部署,今年将以苹果柑橘、设施蔬菜、品牌茶叶等园艺作物为重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建设一批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同时,一批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也将在今年落成。一些地方还将探索建立农药产品追溯系统,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
“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让国人餐桌上的农产品更健康、更绿色。”唐仁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