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已困扰我国多年,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一再刺痛国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尽管不断出台“史上最严”,却也未能有效解决这一痼疾。
“可
追溯机制是目前
食品质量管理和危机控制中最重要的武器,也是一条非常成功有效的食品安全
监督管理经验。”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
陕西省审计厅副厅长马玉红就如何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呼吁,尽快建立全国
统一食品追溯标准,让违法无处遁形。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源头颇受关注,食品追溯的重要性凸显。为应对食品安全问题,世界各国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食品安全,而食品可追溯体系作为食品安全信息的披露工具,将食品链全过程信息链接起来进行监控,被认为是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的一种可行方案。
事实上,市场上早已有了带有追溯码的食品,号称出了问题能查找到源头。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源于欧盟,当时是为了防止“疯牛病”而制定的一种措施,随后,加拿大、美国、日本纷纷引入。而在我国,目前,全国各省都在逐步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但是,开展情况差异较大,大多数省份只是针对个别类型食品进行追溯,追溯平台也千差万别。“
”因为国内追溯系统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导致各省开展情况的差异性,使各个系统之间形成信息孤岛,缺少权威认证体系,缺乏公信度。“马玉红委员坦言,建立产品追溯标准体系,目的是通过标准化的手段统一产品追溯建设中的编码标识、操作管理、技术应用、信息交换与记录、咨询服务等关键内容,保证产品追溯过程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确保追溯系统间的数据对接和共享,最终实现整个供应链中的产品追溯。
食品追溯制度定会彰显法治的威力,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但是对于溯源的种种乱象,必须统一标准规范,明确技术参数,便于追溯体系建设的集中统一,后续推广。”追溯体系的建立与稳健发展,需要在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下实施。“为此,马玉红委员建议,食药总局、农业部、水利部等相关部门应协调行动,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追溯标准,并要求各省份按照标准的要求与本省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建立统一标准框架下的各省食品追溯体系,以政策强制引导为出发点,从全国层面尽快建立统一的追溯系统体系,逐步完善追溯平台制度与技术规范,细化平台的主体管理、产品来源、产品检测、销售记录、编码标识、信息发布等追溯的基本流程和管理规范;财政部门应将食品追溯的专项资金投入列入计划,要警惕避免重复性的设施投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资金用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