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和城市的财富差距不仅仅反映在收入差距上,最重要的是财产差距,因为城市的资产流动、增值要快得多。而农村的财富蕴藏在资源和土地中,如何为这些资源赋权,如何盘活沉睡的资产,如何实现资产的流动增值,这是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农业农村新动能的来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长期从事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也致力于为推动相关农村改革建言献策。
而在李成贵看来,农村最值钱的就是独特的自然资源。“城市的财富越积累,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就越强烈,农村的环境就越值钱。”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2016年我国国内旅游达到44.4亿人次,30%是去乡村旅游,旅游收入达400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4000万人,许多农民吃上了“旅游饭”。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观念,也常常用来形容城乡的融合发展。但是,李成贵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城乡仍然是割裂的,没有实现要素的自由流通。“要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就要在资源赋权上要有所突破。资产要在大市场中进行价值交换,边界越大才越能实现增值。”
而在农村,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十分突出。一方面,农村“空心化”带来大量资源闲置,如房屋、宅基地、校舍、操场等,还包括一些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农村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却没有建设用地,连个厕所、停车场都不能建。
李成贵认为,农村“三块地改革”对农民来说,红利最明显的就是建设用地入市,农民宅基地整理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可以入股、出租。“过去是低价征地损害农民利益,现在允许入市,农民得利要高得多,这也为盘活资产带来了契机。”
为此,李成贵也提出两种盘活资产的模式,“一种是近郊出租模式,比如在北京密云县干峪沟村,农民把闲置住房统一起来,成立了住房合作社,引入商业资本,跟公司一起来经营,租给城里人,效益很可观。”
“另一种是远郊土地置换模式,就是地票,也就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过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所产生的指标。企业购得地票,可以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加相同数量的城镇建设用地。“地票相当于企业拿地的‘门槛’,在重庆的实践看,交易价稳定在20万元每亩,收益全部归农民,极大实现了农民财产权利。”
“土地增减挂钩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交易空间,过去城乡一体化更多是靠政府推动,现在引入市场化机制,靠城乡主体的融合,盘活了农村资产。”李成贵说道。(记者曹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