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着“美甲”,时刻享受着“喷淋”,计步器随时监测运动量,还听着《三生三世》,这是记者在上海光明乳业荷斯坦金山牧场看到的景象。像这样的奶牛科学养殖,已成为中国不少大型乳企的“标配”。
一面是最新数据显示,
液态奶进口数量同比回落,一面是国产乳业不断提升
管理水平,记者近日走访牧场、协会等发现,从安全到品质,再到“口碑”,
国产奶已进入“三步走”中关键的一步。
“好奶来自家门口。如果我们去看全球奶业进出口的版图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国家除了会进口奶酪等干制品外,鲜奶消费的奶源,大部分是由自己国内提供的。”该牧场场长金丹杰告诉记者。
在牧场记者也看到,精细化、标准化的牧场管理正在发挥效用。定时挤奶、随时喷淋,降低奶牛患病的几率;畜粪处理干湿分离,干的部分制成有机肥还田或出售,污水进入处理流程,最终并入市政管网。虽然气温高达35摄氏度以上,但牧场整体的气味并不刺鼻。
日常的管理离不开大数据等高科技的运用。小牛一出生,就会拥有“户口”档案,记录奶牛的生日、体重、花纹等信息;每一头牛的蹄子上都绑着一个计步器,以便工作人员通过计步器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提前预防奶牛发病;每一头奶牛的产奶量、奶电导率等曲线变化都会实时传输到监控室的数据库里,工作人员能够实时监测奶牛和奶质的情况。
金丹杰说,过去,牧场的奶牛年单产奶只有六七吨,现在已经将近11吨,已达到发达国家同业的较高水平。上市牛奶的体细胞也控制在20万/ml的水平,远远严格于欧盟对牛奶的强制标准,乳蛋白常年维持在3。2克左右。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乳制品行业质量安全,相关监管政策也日益严苛。国内乳企发展迈上快车道,奶牛养殖渐成规模,经营管理也更重视安全,而进口乳制品却问题频现,不少消费者购买国产品牌的倾向性增强。
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去年1-11月份,全国液态奶累计进口量达60万吨,同比大增48%。而到了今年,这股“热情”明显下降:液态奶进口23万吨,同比减14%。
事实上,进口并不直接等同于优质,相反,由于长途运输导致保质期无法太短的原因,进口液态奶大部分采用高温灭菌。
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王加启介绍,质检中心连续多年对国产和进口奶产品开展科学系统的比较评估。与国产奶产品相比,进口奶产品的热敏感指标糠氨酸含量明显偏高,β-乳球蛋白等活性蛋白含量显着低于国产奶产品,这说明经过高温处理的进口液态奶活性受到了热伤害。
数据显示,仅2016年,就有来自19个国家10类154批次进口奶产品不符合我国现行国家标准,被退货或销毁。不合格的原因包括霉菌超标、大肠杆菌群超标、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超过保质期、包装不合格等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
上海市奶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认为,过长的保质期可补偿海外运输、海关检验到国内经销花去的时间,但这对消费者并无好处,是时候重新理性审视咱们自己的国产乳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