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食事评论

如何破局中国乳企“奶源危机”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7/9/12 14:49:41  访问:618人次

中国的乳业行业正在面临着重大挑战。

由于进口大包粉的冲击,近年来,国内奶牛养殖业跌入低谷期,倒奶、杀牛现场不时上演,西部牧业 (300106.SZ)、原生态牧业(01431.HK)和现代牧业(01117.HK)等上市公司也纷纷陷入连续亏损境地。

伴随着近些年中小牧场的不断退出,奶牛数量的锐减,意味着原奶的基础体量比原来收缩了50%多,这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整个根基变得不稳。乳业的上游奶源供给事实上已经出现危机。

近几年,随着蒙牛、伊利国际化布局,以及进口奶粉在中国市场份额的增长,国内乳业上下游都存在巨大竞争压力。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进口奶、进口奶粉在中国市场持续增加,本土大量中小牧场退出产业领域。

奶源危机

自2008年以后,国内乳企都在自建、自控奶牛养殖牧场,虽然从源头上保证了奶源品质,但同时也让不少企业背上较重的财务负担,辉山乳业(06863.HK)危机就是最好的注脚。

为此,业界不断思考,乳企如何能够在用最少资金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撬动养殖行业崛起,从而起到“一两拨千金”的作用。

现代牧业、辉山乳业类似的全产业链乳企,养殖头数达到了20万头,当然这些乳企资本驱动做得也非常好。但随着整体快速推进,其实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分化阶段,就是上游的中小牧场在大量退出,大型牧业巨额亏损。

三聚氰氨时,是上游的奶源品质不好。现在,品质好了,养牛的却在减少,或者养牛的都在亏损。这影响到了产业的根基,发展出了问题。

当一个产品依赖进口的时候,那价格就容易出现大幅上涨。现在虽然蒙牛、伊利、光明品牌做得非常好,但中小牧场在退出、大型牧业在巨额亏损,如果产业链条持续不下去,上游的奶源出现短缺,又会回到中国乳业2000年前后的状态,历史又一个轮回,全国上下高喊得奶源得天下,却也得花巨资和时间重新建立奶源。

没有奶源,乳粉、牛奶就没有原料,不可能大部分、长期依赖进口。从农业角度讲,这是一场巨大的危机。所以今年1月,由农业部等五部委共同发布的奶业“十三五”规划,第一次明确奶源战略定位,为食品安全标志性产业,现代化代表性产业等。其中就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乳业奶源自给率、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中小牧场的转型升级仍将是今后五年国内牧业发展的核心主题。但目前奶源自给率已经远远低于70%,在60%左右,前两年在80%,下降快速非常快。

定价权保卫战

客观来讲,中国乳业需求还在增加。虽然这几年增长在放缓,但还是在增长通道中。供给在下降,需求在增长,空档就是外资乳企的市场。外资乳企在中国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后,中国乳企的定价权就会丧失。

如果奶源供给越来越少,另一个更关键问题是,一线品牌在国内降低奶源基地时,大部分用国外奶源,还能在中国立足吗?“十三五”奶源规划出台很及时,站位也很高,但现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扭转整个行业的趋势。

就中国乳企来说,原来依托于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现在依托国外的原料和中国的市场,因为中国的养殖成本高。那么,中国的牧业就出现失守状态,以此传导下一步可能乳业也会失守。那么,就会从跨国背奶粉,转变为跨国背牛奶。

对于中国目前中小型牧场大量退出的问题,事实上是利益连接机制出了问题。

目前,中国的中小牧场成本高、效率低是普遍现象。一头奶牛普遍一天的生活成本是140元左右。国外的成本非常低,首先不用圈养,天然牧场,饲料一部分来自天然草场,光这两方面成本就会下降很多。

传导至牛奶成本,国内的牛奶成本几乎比国外高50%。比如新西兰的牛奶成本是2.6元左右,国内牛奶成本价是3.5元左右,而收奶价格是3.4元左右,所以基本是全行业亏损。而人家新西兰还能够有利润。

由于国外乳品价格非常低廉,加之国内复原乳(注:奶粉勾兑还原而成的牛奶)盛行,乳企都在疯狂购买进口大包粉,导致国内奶源销路受阻。仅仅几年时间,国内奶源就从“供不应求”变成了“供过于求”,长此以往,中国奶源的供应就会被挤压。

所以,中国乳业的整个上游产业竞争力跟国外乳企没法比。

牧场成本过高

目前,奶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并不高,只达0.5%。整个奶业是农业的附属产业,下游连着加工品牌市场,上游连着种植,养殖,农户,所以它是一个中轴产业。一度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的发达程度,就看奶业、草业,奶业是整个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如美国,奶业很发达,草业如苜蓿草、叶脉草种植也很发达,这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说明这个产业发展很好。

因此,要扭转这一现状,就必须解决牧场成本高、效率低这两个问题,中国的牧业就能生存下来,乳业的基础就还在。这是一个整体产业设计的问题,比如牧场,首先要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有兽医中心,繁育中心,供应链中心,信息化中心。

国外为什么养殖成本低?因为上述这些中心都已经发展为社会化服务模式,牧场把牧场养殖的事儿做好,养牛的只管养牛,配种的有配种公司,保健的有保健公司,国家会给社会化服务体系大量补贴。虽然是社会化,但国家建起了这一体系,这样成本就会很低。中国现在是企业办社会,很多方面比较薄弱,所以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政府的政策要对接,兽医要自己养,配种员也要养,成本很高。成本高最终是牛奶的生产制造成本高,丧失了国际竞争力。

客观上讲,因为成本低,国外奶粉价格确实有优势,国内乳企从国外进口后,企业利润会做得很好,企业整个年报非常漂亮,但国内牧业的年报就非常糟糕,形成剪刀差。

“整合+托管”牧场模式

其实,在国外看的是整个产业体制,比如乳业的、牧业的,再去看利润率是多少来衡量。但国内,乳业看乳业的,牧业看牧业的。这样不对称状态下,不管那一边出了问题,就是中国的乳业产业出了问题。

在以色列一般的牧场,只需做好饲喂和挤奶两项工作。牧场其他工作如配种繁育、兽医保健、粪污处理、牛奶检测、甚至中小牧场的全日粮制作等全部由专业的服务机构完成。以色列奶业协会同奶牛养殖协会、国家繁育中心、兽医服务中心和区域性的饲料配送中心为奶农提供了完善的服务。

今年,国家层面和以色列签订了乳业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引入已以色列管理系统,中国牧场成本、效率会得到有效管控,使得整个乳业根基逐步稳固。目前,这个乳业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地企业就是中鼎牧业。

目前,中国奶牛总存栏中的70%仍处在千头以下的中小牧场和养殖户,普遍存在着单产低、效益低、养殖水平低和成本高、风险高、管理难度高的“三低”和“三高”问题,直接制约中国奶业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所尝试的是通过“整合+托管”牧场模式,提高奶源基地的专业化程度,提升中小牧场的养殖和繁育水平,使牛群比例更加合理,接管牧场后,泌乳牛单产整体提升30%左右,而规模化饲料集中采购使得饲喂成本下降了10%左右,提高了每个牧场的盈利水平。

实际上,我们的杀手锏则是“五统一”,即供应统一、销售统一、技术统一、人力统一和财务统一,取消一切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举个例子,中鼎牧业通过细化分析饲料的综合成本,保证供应商合理利润的基础上,综合控制成品价格,确保公司与单体牧场相比,采购成本降低10%-20%,有效提升资金周转效率。

目前,我们正在和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沟通,复制类似以色列模式的生产体系和模式,争取通过引进研发技术和信息化平台,将目前中国70%的中小牧场上到一个平台。只不过以色列是国家的整个社会服务体系,中国的设想是由企业来做支撑。

如果这一体系能够建立起来,全中国的中小牧场都能够进入一个组织体系,这样所有的环节水分都会被挤出去。产品的品质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国内的牧场、乳品就能跟国际接轨。虽然不可能到同一竞争层面,但可以缩小差距,争取更多的生存可能。

更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重庆食品安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请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
苹果真是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