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资讯 >> 乡村产业

海鲜“降盐增重”背后藏陷阱

来源:中国食品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18/5/30 16:46:06  访问:686人次

   眼下正值休渔期,但挡不住海鲜市场的热闹,然而热闹背后有着看不到的陷阱。最近网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有消费者在煮海鲜时,发现出水严重。经了解,发现是商家将储存海鲜的盐水浓度降低,这样一来海鲜会使劲吸水。情况真的如此吗?

据业内人士介绍,随着禁海休渔以及进入海鲜销售旺季,越来越多的水产销售商通过这种模糊的手段牟取暴利。但这种低浓度盐水问题不同于“注水肉”等明显的现象,需要长时间运输的海鲜难以做到全程监控。同时,消费者维权难度大。消费者在没有仪器、机构、专业人士的协助下,个人难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降低盐度最多可增重50%

对于海鲜这一现象,背后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这其实是渗透原理在发挥作用,因为海鲜生活在高浓度的盐水中,细胞浓度较高。一旦换到低盐度的环境中,外界浓度低于海鲜细胞浓度时,就会导致细胞吸水。”盒马鲜生海鲜水产采购专家张成玉这样解释其中的原因。张成玉说,海鲜在运输和养殖过程中,人为降低盐度确实会让海鲜吸水变得“虚胖”增重,通常,一斤海鲜吸水后能多出几两。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确实有一些牟取暴利的商家会这么做。”在运输和养殖的环节,慢慢调低盐度,鱼或者贝类就会吸水变得更重,最夸张可以得到50%的增重。就像多宝鱼批发一斤30多元,每次100斤的成交,可以有150元的纯利润。

海鲜对于海水浓度非常敏感,浓度过低时会通过大量吸入海水平衡体内盐度,同时也会吸收水分而增加自身重量,但对于海鲜寿命、口感都会有较大影响。以波士顿龙虾为例,盒马的盐度标准为22‰的情况下500克的重量,随着盐度减低到一半养殖5小时后约可以增加到550克(10%)左右,随着低盐环境的时间拉长也会进一步增重。同时龙虾也变得容易死亡,口感变得干柴、无味。

此外,在贝类、虾、蟹等领域“增重”非常普遍,严重影响品质和口感的同时,通过虚假增重牟取暴利。

在现实中,商家有没有这样操作的可能性?消费者购买海鲜时应该注意什么?对此,专业人士进行了实验。

实验对象为正常养殖条件下的五头鲍和白竹蛏各两份,五头鲍和白竹蛏正常生活的海水盐度在18‰左右,水温12—14℃左右,实验中将正常盐度降低近一半,以便观察结果。

取盐水和自来水若干,利用盐度测试仪,分别调成18‰盐水和10‰盐水。将以上两种不同浓度盐水分装于4个塑料容器并做标记,每个容器盐水量3升左右。取白竹蛏两份,分别称重后编为样本一(212克)、样本二(203克)。取五头鲍两份,分别称重后编为样本一(327克)、样本二(365克)。将以上样本一分别置于盛有18‰盐水容器内,将以上样本二分别置于盛有10‰盐水容器内,然后全部移至特定温度的室内。经过10小时左右的放置,然后分别将样本取出称重。在盐度降低近一半(10‰)的环境中,五头鲍和白竹蛏均会出现吸水增重现象。以白竹蛏样本二为例,重量由203克增至252克,显示增重49克;五头鲍样本二(365克)增至434克,显示增重69克。这表明,降低盐度后,上述海鲜样本会吸水增重。

增重会给消费者带来多少额外支出呢?以五头鲍为例,每500克市场价在50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购买了在低于标准盐度水中的五头鲍,每多买50克,就可能多掏5块钱左右。对消费者来说,明显是一种额外支出。

“虚胖”海鲜活力低

针对该话题,部分超市和个别海鲜市场一些经营者要么讳莫如深,要么直接否认。某海鲜市场一位经营者表示,如果降低存放海鲜的海水盐度,海鲜一般都会死亡。“大家买海鲜时肯定买活的,商家要是那样做了,不等于自己砸自生意吗?”这位经营者说。

多位消费者则表示,大家对于低盐导致海鲜“虚胖”这一猫腻都不太清楚,但是以后会关注这一问题。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如何辨别“偷称”海鲜呢?

业内人士以波士顿龙虾为例,介绍了识别“低盐虚胖”海鲜的方法。龙虾如果过度吸水,关节处就会变得特别饱满和突出,整体活力也会下降。最终消费者在选购海鲜的时候,还是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

来自广州盒马鲜生的采购负责人就表示了自己的观点。盒马的绝大多数大海鲜都是按只销售,标准化的重量从商业模式上就杜绝了这一问题的出现。盒马也有一整套的盐度管控、监测机制,通过标准化的管控杜绝“低盐虚胖”海鲜的出现。供应商一经被发现,也会严肃处理,甚至终止合作。

规范应从商家自律做起

据了解,除了海鲜养殖水低盐问题,螃蟹绑绳增重等也是海鲜市场常见的一个销售陷阱,但普通消费者往往缺乏辨别能力,“被宰”情况时常出现。尤其像低盐问题,一方面监管取证难度大,不同于“注水肉”等明显的现象,需要长时间运输的海鲜难以做到全程监控;另一方面,消费者维权难度大,消费者在没有仪器、机构、专业人士的协助下,个人难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海鲜降盐增重的新闻已被各大媒体曝光。此次事件目前尚在发酵,未来会对活鲜流通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尚不可知。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互联网巨头入局,树立起“论斤卖不如论只卖”等行业新标准,那些以偷斤短两等不正当方式竞争的商家,获取的利润终将被市场收回。

更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重庆食品安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请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
苹果真是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