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务院批准并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下简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沙县小吃制作技艺等饮食类非遗项目的上榜引发关注。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10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对此表示,饮食类非遗项目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对维系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据悉,文化和旅游部于2019年6月启动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2020年以来组成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非遗10个门类和饮食类共11个评审专家小组,按照程序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
对于本次评审在非遗10个门类的基础上,单独设立饮食类评审专家小组,王晨阳指出,其中原因之一是,本次各地推荐申报的饮食类非遗项目数量较多,包括与饮食相关的民俗类项目达135个,占推荐申报项目总数的1/6。
他介绍,在前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评审中,饮食类非遗项目都是与传统技艺项目,如制陶、纺织、建筑等项目一起评审,而此次进一步考虑到饮食类非遗项目与其他项目的评审标准有较大的不同,单独设组评审标准会更加清晰、明确。
王晨阳介绍,在本次公布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当中,共有18个饮食类项目列入,13个项目进行了扩展,涉及了57个申报地区或单位。其中包括了中餐烹饪技艺与食俗等综合性项目,徽菜烹饪技艺、潮州菜烹饪技艺、川菜烹饪技艺、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等地方菜系项目。还有沙县小吃制作技艺、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技艺、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等食品制作技艺项目,以及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古井贡酒酿造技艺等茶类、酒类非遗项目。
王晨阳表示,本次评审根据饮食类非遗项目的突出特性单独设立评审小组,希望发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在关注某一种食品、某一样菜肴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到饮食类非遗项目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中国人民依据各地、各民族不同的生态环境,物候特产与生活习惯,创造并世代传承着富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饮食类非遗项目不仅仅只是饮食制作的技艺,它是一整套与食材遴选、配料加工、菜肴烹制和美食消费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是人际交往、礼仪节庆等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达着中国人尊崇自然、顺应时节、食治养生等思想观念和健康理念。”王晨阳说。(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