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正规经营行为,为何在簋街屡见不鲜?食品安全无小事,一个常规化的监管机制才能促进食品安全的“良循环”。
缺斤短两、使用“口水辣椒”、死鱼冒充活鱼、为食客端上隔夜烤鱼……近日,《新京报》记者通过应聘服务员到簋街五家烤鱼店暗访,发现上述做法成为簋街个别饭店欺骗消费者的常见手段,为就餐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隐患。
作为北京富有特色的饮食一条街,簋街是市民与游客颇为青睐的就餐之地,也是北京值得参观的夜景之一。而缺斤短两、使用“口水辣椒”等不光彩的手段,毫无疑问是对簋街形象的一种抹黑。
事实上类似情形,在几年前就曾出现过。2006年7月,有媒体也是通过暗访的形式,曝光了一些餐馆存在的“口水油”、“死鱼变活鱼”、后厨卫生状况差等问题,报道见报后引起轰动,有两家餐馆被勒令停业整改。但问题是,几年之后如此不正规经营行为,为何仍在簋街屡见不鲜?
首要问题是,对问题餐馆的处罚是否过轻,起不到真正的警戒作用?食品安全卫生事关人们身体健康,而一般消费者又不具备专业的识别能力,如果处罚标准过低,对违规经营的餐馆来说,其处罚与所带来的额外利润相比无足挂齿,那么商家有可能在被处罚后,很快又故态复萌。
其次,监管部门是否对簋街饭店经营有常规检查?所谓常规检查,即定期定时对餐馆的用料来源、餐厅与后厨的卫生状况、服务人员的健康状况、顾客的日常投诉等,进行问询、查验,发现问题立即处理,不让违规经营成为一种风气。同样,希望保持良好口碑的簋街,杜绝各类欺骗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暗箱操作,否则被毁的是积淀多年才形成的簋街餐饮文化。
尽管被曝光的只是五家烤鱼店,也足以引起簋街其他餐馆、饭店的重视,想把餐饮生意长久做下去,还是别投机取巧才好。此外,监管部门更要行动起来,别仅仅满足于突击式的整治,食品安全无小事,一个常规化的监管机制才能促进食品安全的“良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