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资讯 >> 国内资讯

报告:2026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或达471亿元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3/1/9 14:41:53  访问:10764人次


8日,记者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获悉,协会发布市场端临期食品经营现状报告并推算,2026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约为471亿元。

十八大以来,“反食品浪费”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推进的一项重要的、持续性的工作。随着反食品浪费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临期食品的处置和销售引起社会和行业的广泛关注。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开始施行,其中明确“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报告基于广泛调研和访谈数据,分渠道了解零售企业和食品供应商对于临期食品(预包装)当前的销售、管理和经营状况。梳理临期食品销售相关政策法规,企业在临期食品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风险和挑战,探索零供合作优秀案例,从临期食品的妥善处置角度为企业降低风险,改善经营,降本增效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为政策制定者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提供参考。

2026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约471亿元

对于临期食品的界定,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基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行业普遍认知,本报告中“临期食品”是指接近食品保质期,并在保质期内,属于安全范围,可食用的包装食品。

报告指出,2018年12月,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消费升级背景下零食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06年-2016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从4240.36亿元增长至22156.4亿元,增长幅度达422.51%,年复合增长率为17.98%。根据预测,至2020年,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

保守按照每年零食行业有1%的库存沉淀测算,2016年临期食品行业规模约为222亿元,2020年临期食品行业规模约为300亿元。2016年-2020年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7.8%,由此推算出2026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约为471亿元。

企业有临期管理措施但规则不统一

为了解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代表的零售企业关于临期食品的销售和处理情况,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于2022年对部分连锁会员企业开展书面调研,实地走访调研、以及座谈会访谈工作。此次调研数据来自47家零售品牌。其中2021中国超市Top100企业28家,2021年年度销售额约6239亿,门店数约为1.1万个。

报告指出,企业有相关临期管理措施,但规则不统一。对保质期在1-7天的短保类商品,部分企业会采取每日检查,在到期后采取直接下架的措施,鲜食当天加工当天报损等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报告显示,在企业日常经营中,主要有三大类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被纳入企业临期食品管理范围,包括加工食品(烘焙食品、休闲食品、饮料等);肉、蛋、奶、水产类等食用农产品;现制现售商品(自制面食、糕点、熟食、便当、关东煮等)。

报告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实施后,连锁超市、便利店企业普遍开展了减少浪费的举措:一方面加强进销存管理,提升数字化及销量预测的新技术,升级内部效期管理系统,提升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与进货的浪费;另一方面从营销角度出发,进行打折促销,减少浪费。此外,有企业还成立爱心食物银行,制定并按照企业内部《临期界定表》等规章制度进行管控,以及精准化商品定位和订货量控制,对临期商品提前预警并促销等,还有部分头部企业在年度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临期食品管理情况进行披露。

临期食品如何处置?报告显示,目前连锁超市、便利店处置临期食品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在卖场、门店设置专门临期食品的货架或区域,集中销售临期食品;第二类,退还供应商或与供应商换货进行处置;第三类,少部分企业参与食品捐赠。

临期食品市场安全需多方努力

根据协会调研结果,企业临期食品管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短保、时令型临期食品在规定日期内销售不出去,造成浪费;临期食品遭遇职业索赔或消费者恶意索赔;不同的商品如何界定临近保质期,全国各地规定不一,企业缺乏统一的执行依据。

最近两年,国内临期食品的热潮催生了临期食品零售渠道的火热。报告指出,临期食品市场的安全需要商家自律、行业规范和市场监管。

为推进临期食品行业有序、规范、健康发展,协会基于本次调研反馈梳理总结了来自供应端、渠道端的相关建议。协会表示,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规范落地,会进一步推进临期食品行业有序、规范、健康发展。(杜燕)

上一篇
西安:备足年货迎新春 红红火火年味浓
最后一篇

8日,记者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获悉,协会发布市场端临期食品经营现状报告并推算,2026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约为471亿元。

十八大以来,“反食品浪费”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推进的一项重要的、持续性的工作。随着反食品浪费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临期食品的处置和销售引起社会和行业的广泛关注。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开始施行,其中明确“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报告基于广泛调研和访谈数据,分渠道了解零售企业和食品供应商对于临期食品(预包装)当前的销售、管理和经营状况。梳理临期食品销售相关政策法规,企业在临期食品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风险和挑战,探索零供合作优秀案例,从临期食品的妥善处置角度为企业降低风险,改善经营,降本增效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为政策制定者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提供参考。

2026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约471亿元

对于临期食品的界定,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基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行业普遍认知,本报告中“临期食品”是指接近食品保质期,并在保质期内,属于安全范围,可食用的包装食品。

报告指出,2018年12月,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消费升级背景下零食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06年-2016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从4240.36亿元增长至22156.4亿元,增长幅度达422.51%,年复合增长率为17.98%。根据预测,至2020年,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

保守按照每年零食行业有1%的库存沉淀测算,2016年临期食品行业规模约为222亿元,2020年临期食品行业规模约为300亿元。2016年-2020年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7.8%,由此推算出2026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约为471亿元。

企业有临期管理措施但规则不统一

为了解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代表的零售企业关于临期食品的销售和处理情况,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于2022年对部分连锁会员企业开展书面调研,实地走访调研、以及座谈会访谈工作。此次调研数据来自47家零售品牌。其中2021中国超市Top100企业28家,2021年年度销售额约6239亿,门店数约为1.1万个。

报告指出,企业有相关临期管理措施,但规则不统一。对保质期在1-7天的短保类商品,部分企业会采取每日检查,在到期后采取直接下架的措施,鲜食当天加工当天报损等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报告显示,在企业日常经营中,主要有三大类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被纳入企业临期食品管理范围,包括加工食品(烘焙食品、休闲食品、饮料等);肉、蛋、奶、水产类等食用农产品;现制现售商品(自制面食、糕点、熟食、便当、关东煮等)。

报告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实施后,连锁超市、便利店企业普遍开展了减少浪费的举措:一方面加强进销存管理,提升数字化及销量预测的新技术,升级内部效期管理系统,提升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与进货的浪费;另一方面从营销角度出发,进行打折促销,减少浪费。此外,有企业还成立爱心食物银行,制定并按照企业内部《临期界定表》等规章制度进行管控,以及精准化商品定位和订货量控制,对临期商品提前预警并促销等,还有部分头部企业在年度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临期食品管理情况进行披露。

临期食品如何处置?报告显示,目前连锁超市、便利店处置临期食品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在卖场、门店设置专门临期食品的货架或区域,集中销售临期食品;第二类,退还供应商或与供应商换货进行处置;第三类,少部分企业参与食品捐赠。

临期食品市场安全需多方努力

根据协会调研结果,企业临期食品管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短保、时令型临期食品在规定日期内销售不出去,造成浪费;临期食品遭遇职业索赔或消费者恶意索赔;不同的商品如何界定临近保质期,全国各地规定不一,企业缺乏统一的执行依据。

最近两年,国内临期食品的热潮催生了临期食品零售渠道的火热。报告指出,临期食品市场的安全需要商家自律、行业规范和市场监管。

为推进临期食品行业有序、规范、健康发展,协会基于本次调研反馈梳理总结了来自供应端、渠道端的相关建议。协会表示,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规范落地,会进一步推进临期食品行业有序、规范、健康发展。(杜燕)

上一篇
西安:备足年货迎新春 红红火火年味浓
最后一篇
更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重庆食品安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请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
苹果真是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