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在合川区涞滩镇二佛村内青石巷陌与飞檐斗拱间,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以"同心共筑,艺脉相承"为主题,举办“同心共筑,艺脉相承——中华民族基因文化设计作品展”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课堂活动,将古镇的历史文化肌理化作育人沃土,以艺术设计之力谱写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协奏曲,拉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帷幕。
活动现场照片
古镇为媒:传统历史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在涞滩镇二佛村江畔莲语门前广场启幕现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舒卫华致辞并强调,学校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筑与设计学院开展的此次活动,是学院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实践,也彰显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教育意义。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舒卫华致辞
涞滩镇镇长张华表示,此次活动以古镇为“课堂”,以艺术设计为“纽带”,将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民族文化的多元之美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深度融合,不仅为古镇注入了鲜活的文化生命力,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艺术的共鸣中生根发芽。
涞滩镇镇长张华讲话
活动现场,建筑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唐湘晖介绍了学院近年来抓好:课堂主阵地,引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进课堂,结合专业课程,形成众多设计作品;第二课堂,通过开展民主文化节、海报设计大赛、传统文化体验日等活动提升学生文化涵养与民族团结意识;实践课堂,利用专业优势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培育探索的创新精神、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线上课堂,利用新媒体平台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设计作品,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育人成效。此次作品展有效总结了学院紧紧抓住四个“课堂”,切实做好育人工作,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创新成果。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唐湘晖介绍活动情况
设计为桥:民族历史文化基因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
展览中以“解码·共生·焕新”为叙事脉络,将民族历史文化基因与当代设计思维碰撞出璀璨火花,可以看到结合苗族蜡染的图形创意设计、结合傩戏的文创产品开发、基于仡佬族特色的食品包装设计等作品。
展览现场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杨雯的作品《涞滩古镇品牌形象设计》以涞滩古镇建筑、雕像等文旅资源为灵感,进行图案符号的视觉转化,生动地体现了涞滩古镇人文特征;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李昊杨设计的《苗人家餐厅设计》,在餐厅空间中大量使用苗族蜡染元素,让人印象深刻。
展览现场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王宁宁表示,本次实践课堂以涞滩古镇独特地域为场景,将带领同学们深入古镇中,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将涞滩古镇特质及村落建筑的独特风格、烟火气十足的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等丰富的艺术元素来融入设计创作。
教师代表王宁宁发言
社会实践:行走的思政课堂-文化薪火在古镇肌理中新生
在涞滩镇镇长张华的陪同下,校领导及学院师生参观了下涞滩传统村落和两堂村“大棚赤松茸”特色产业基地。
下涞滩传统村落是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古朴宁静,风景宜人。学院师生漫步其中,灵感迸发,就如何用专业助力乡村展开激烈讨论;建筑学专业教师结合传统民居建筑向学生讲授传统营造法式中的力学智慧。“以前在课本里读‘文化传承’,今天在古镇街巷中触摸到了文化的温度。”2022级学生张锦飒感叹道。
师生们参观下涞滩传统村落
在两堂村“大棚赤松茸”特色产业基地,师生们了解到赤松茸的种植过程,并对村干部通过大力推动村集体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老百姓致富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前往参观两堂村“大棚赤松茸”特色产业基地
学院表示将持续开展这种“展教一体”的模式,让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田野,使文化传承从理论转化为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课堂活动,让更多青年学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传播者。